在许多规模化养猪场,都曾出现过经产妊娠母猪猝死病。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和诊断失误,部分猪场每年都会发生该病,年发病死亡率达2%-3%,甚至更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分析病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在一些猪场应用后,该病得到了成功的控制。发生。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病猪的症状和特点
感染猪早期常无临床症状,体温正常。一般在进食后1-2小时内突然出现不适,伴有腹痛。腹围迅速膨胀,气短,然后倒在了地上。 100% 的致死率。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仅用了约2小时。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妊娠第一个月的经产母猪,其他时期的母猪不受影响。发病季节主要在11月至次年2月,其他月份发病较少。
尸检时会发现脾脏已经移位,比正常大1-3倍,脾脏严重淤血,断面溢出黑褐色血液。胃肠膨胀,胃扭曲或扩张,胃粘膜呈严重的出血性炎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到胃溃疡。肠系膜充血,小肠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心、肝、肺、肾及淋巴结等脏器基本正常。脾脏移位、数次肿大和胃扭转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二、猪的发病原因
在以下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扭转、脾移位等异常情况。由于胃肠胀气,胸腔受压,呼吸功能会受到影响,脾瘀血严重。猪死得很快。
由于饲料储存或管理不当,母猪长期食用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
口粮总量锐减。一般母猪哺乳期每头日粮可达5-6kg,甚至更多。而断奶后和轻胎期的饮食只有2-2.5kg,锐减50%以上。
饲料加工过细。使饲料在胃内的停留时间短,母猪常处于饥饿状态。
秋末至春初,由于环境温度低,母猪饮水量明显减少,不能靠饮水来减轻母猪的饥饿感。喝冷水也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
母猪个体生理调节功能的差异,使部分母猪无法适应上述因素的变化。猪的高发病率似乎与某种品系的遗传特性有关。
3、如何预防?
因为这种病的病程很短,一般没有治疗的机会,所以只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这种病的发生。通过对该病病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母猪是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因此应妥善对待它们,并在农场提供最优质的原料来配制它们的口粮。不能算是成年猪,抵抗力强,所以在母猪日粮中使用了一些变质甚至霉变的原料。
在为空胎期和妊娠早期的母猪配制日粮时,应选择一些能量值低、粗纤维含量高的原料,如麸皮、秸秆粉等。在不超过整体营养供应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日粮总量。使母猪在泌乳期和空、轻胎期的饮食差异不大。
给空胎期和妊娠早期的母猪加工饲料时,应适当增加饲料的粒度,以延长饲料在胃内的消化时间,减少母猪的饥饿感。
冬季适当提高猪舍温度,避免饮水量明显减少,以及冷饮水对母猪胃肠道的刺激。
4.总结
许多农场在听从我们的建议后成功地预防了这种疾病。从而证实我们对病因的分析是合理的,我们提出的预防措施是科学的。
由于该病是近年来规模化养猪场出现的一种新病,尚无确切的病名,我们建议根据其发病特点将其命名为“经产妊娠猪猝死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