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六大误区:
误区:阉割和防疫同时进行
有的养殖户刚阉了仔猪,接着就打疫苗,导致仔猪阉割的伤口很难愈合,同时防疫效果也相对受到影响。仔猪阉割后10 ~ 15天要打疫苗。
第二,忽视消毒的重要性
有些养殖户在阉割仔猪时,不注意对仔猪皮肤、叶片的消毒或对人食用的白酒的简单消毒,造成继发附红细胞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损失。阉割后,正确的做法是对皮肤、刀片、操作者的手进行消毒,做好术后保健,比如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
防疫误区
误认为猪消毒后不能接种(饮水免疫或鼻内免疫不能接种除外);
相信疫苗做错了就万事大吉了:首先要考虑疫苗的质量和储存。其次,不同阶段的猪要用不同类型的针。比如200多斤的猪用粗短针,都是打在皮下脂肪里。如果是灭活疫苗,注射部位会形成脓肿。同时,有的养殖户打疫苗的时候用针敲屁股,不敲也没关系。接种疫苗后,整个群体都会生病,有的农民恨不得一辈子接种完所有疫苗,导致免疫失败,免疫麻痹。* *之后,疫苗的作用是让猪产生抗体,而抗体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来自饲料,所以要加强猪的营养,也和环境、个体差异有关。
怀孕母猪不能吃药打疫苗的误区。
认为怀孕母猪不能吃药打疫苗:有些养猪户认为怀孕后,母猪如果吃药,对怀孕的猪有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有些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是用于孕猪静脉注射的,药物并不通过肝脏进入孕猪体内,毒性很大。但如果口服,经肝脏解毒后,药物会安全有效。同时,一些养殖户害怕给怀孕的母猪打疫苗,怕对胎儿有害。事实上,有些疫苗是在怀孕期间给仔猪注射的,这种疫苗是母传抗体,如副猪嗜血杆菌疫苗、链球菌疫苗等。可以保证仔猪在某个阶段不会受到病原体的攻击。
误区:频繁更换抗生素或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疗效有个周期问题。如果某些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要考虑用药时间的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全身免疫功能等因素也会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和这些因素有关,只有调整才能提高疗效。频繁换药会导致用药混乱,降低猪肝肾的解毒和排泄能力,容易产生耐药性。有些农民用药后一看到病情减缓就停药,而抗菌药物的疗效取决于有效血药浓度。如果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就不能彻底灭菌,反而会导致耐药。如果有效,就停药,不仅治不好病,残留的细菌还会反弹,比如副猪嗜血杆菌。
误区6。不重视母猪的营养
母猪吃肥猪饲料或者只吃玉米皮,却不知道首先是营养达不到目标。其次,会影响仔猪的新生体重和母乳的质和量。而且会导致母猪产后不吃便秘,发情。对于一个养猪场来说,母猪是核心,只有母猪健康了,小猪才能健康。
饲养管理决定效益,精心饲养是养猪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