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征税
跨境电商使用了一段时间的行邮税,随着《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的发布成为历史。跨境电商在税收上逐渐与普通贸易一视同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灰色清关,海关也会在该领域进行更严格的执法。
因此,跨境电商如何在保持跨境电商相对于普通进出口贸易优势的同时,使货物在税收上阳光化、合法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检验检疫
保税区检验检疫主要依据“四法三规”和《进出境邮寄物检疫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目前保税区的检验只需要适用符合性检验标准,即按照当地生产标准和国际互认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也比较灵活。
3.跨境支付
跨境支付包括跨境第三方支付和跨境人民币支付。前者基于外管局2013年3月发布的《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消费者以本国货币在境外网站下单,由试点支付机构兑换成外币支付给境外商户。
后者以央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央行上海总部《关于上海市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实施意见》为主。这种支付的特点是人民币结算,省去了货币兑换,缩短了支付周期(T 3天以内),避免了汇兑差额的损失。
4.知识产权
主要原因是品牌先占。海外公司准备在中国开展业务时,可能会遇到品牌已经在中国注册的情况,反之亦然。在这方面,新百伦公司获赔9800万元的案例值得警示。
5.平台责任
国内法律对交易平台规定了多项法律义务,参见前面的《法眼电商图媒体:平台十大义务》。此外,跨境交易平台还要考虑海外商家能否入驻,网站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选择等诸多问题。
6.信息使用和大数据
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主要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的合法、正当、必要三原则。未来可能会参考俄罗斯最新的数据立法,比如要求数据必须保存在我国,限制数据跨境流动等。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可以参考大众点评诉爱帮案。com不正当竞争。
7.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跨境电商的场景下,国内对消费者保护的一些规定,比如七天无理由退货,很难做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因此,海外品牌在做跨境电商时,也在参考国内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标准,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现行规定,享受行邮税的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如果退货是不能转卖的,否则涉嫌走私。
而且很多职业打假人利用跨境电商标签、成分不符合国标等“软肋”展开大规模维权,也需要做好早期应对预案。
8、外资准入
根据商务部15年最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工信部最新发布的《关于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的通告》规定,电子商务外资准入已经完全放开。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商务电商的范围,这决定了外资可以施展的空间有多大。
获取更多电商资讯、干货、趣闻,关注电商报道微信官方账号!(ID:maijia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