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的繁殖习性及形态介绍


  世界上的腔肠动物有900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腔肠动物中少数的种类可食用,或用作药物、装饰品和工艺品的原料。迄今为止,作为水产养殖对象的只有海蜇一种。
  海蜇是巨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近年的最高产量超过70万吨。用盐、矾加工后的海蜇畅销国外,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可食部分主要为中胶质。海蜇有阻止伤口扩散的作用和促进上皮形成的功能。海蜇作为保健食品,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消痰散气、润肠消积等功能。
  尽管渔业利用海蜇资源历史悠久,但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对其生物学所知甚少。1981年,丁耕鞠等首次揭示了海蜇多次变态的生活史,发现海蜇的卵粒是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并受精的,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根口水母类在消化腔中受精和早期发育的见解,从而获得了人工繁殖的成功。
  辽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2000年开始尝试大规模进行海蜇苗种的培育,首次推出了供人工养殖用的优质海蜇苗种,当年即有养殖户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2001年我们在辽宁省盘锦市二界沟镇分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海蜇苗种。今年秋季我们在对市场供求关系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规模生产计划,并顺利完成。2003年我公司将在辽宁省盘锦市荣兴、三角洲、二界沟三个分公司孵化苗种。预计在2003年养殖季节能达到"随要随有,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求。现将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
  一、分类学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有四个种:海蜇、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重要食用水母。此外,中国沿海的食用水母还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叶腕水母科的叶腕水母和拟叶腕水母。在中国食用水母类总产量中,海蜇产量占80%以上。
  二、形态特征
  海蜇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伞部高,呈超半球形,中胶层厚。伞体中央向下为圆柱形口柄,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起捕食与防御功能。吸口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循环等功能。
  胃腔大,椭圆形。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6条辐管,辐管侧生若干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外侧,褶叠形成,宽5毫米~10毫米,共4个。生殖腺的一端(向心端)与胶质膜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无生殖管,性产物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乳白色、浅蓝或金黄色。伞部和口柄部颜色相似。
  三、生殖与发育
  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伞径为500毫米的个体怀卵量4000万粒~5000万粒。精子头部圆锥型,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长约40微米;卵圆球形,长约80微米~100微米,怀卵量数千万粒,分批成熟排放。海蜇卵子是在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
  受精卵在适宜温度下,发育成浮浪幼虫,呈长圆形。几天后多数可变为早期螅状体。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到翌年夏初的一段时间里,每个螅状体能形成许多足囊,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足囊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形成许多新的螅状体,然后产生碟状体,最终变为幼蜇。两个月后,伞径达到1厘米~4厘米,体重6千克~20千克,成为性成熟的成蜇。(完)
标签:
  • 贝类养殖技术
  •  
  • 贝类养殖方法
  •  
  • 海水养殖
  •  
  • 贝类养殖
  • 更多栏目最新
    海湾扇贝养殖之海上暂养分苗方法
    海湾扇贝养殖之海上暂养分苗
    一、向纱窗网袋、暂养笼分苗   将所购贝苗每串拴
    扇贝养殖之海湾扇贝虾池保苗的六个误区
    扇贝养殖之海湾扇贝虾池保苗
    最近,许多从事海湾扇贝虾池保苗的渔民效益不佳,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