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海参吐肠的高发季节,警惕八大诱因,预防为上,莫让海参“渡夏”变为“渡劫”!


烟花五月,本是海参生长旺季,曾几何时,五月成了海参养殖的一道鬼门关,自从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环渤海海参养殖区,每到五一前后都会出现海参大面积吐肠,有“泥皮”者还会伴随漂参,给海参养殖业带来重创。
俗话说,“夏病春养”,海参“吐肠”以后,无法继续摄食为“渡夏”积蓄能量,轻者提前进入夏眠状态,重者直接死亡“化皮”,吐肠后的海参,体质极度虚弱,“渡夏”变成“渡劫”。
笔者就近三年来渤海湾区域春夏之交海参吐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原因,抛砖引玉,欢迎同行补充!
1.受气候影响,高温期来临提前,春夏之交,水温急剧上升,导致海参肠道急剧收缩不适,引发吐肠,多为“细肠”。
2.春季是浒苔、管菜快速生长期,水温18℃会造成管菜大量死亡,管菜含胶质成分较多(海参极爱喜食),死亡后会急剧腐烂成鼻涕状物质,产生大量烷类物质和硫化物,海参摄食后会造成肠炎,引发吐肠,多为“黄肠”。 


3.陈年烂草(多为死亡的藻类、棉花苔、钢丝草),和底泥交织在一起形成“泥皮”,春夏之交早晚温差大,夜间底部温度高于表层,厌氧发酵,产生大量有害气泡,海参吞食后会造成吐肠,多为“水泡肠”或“料肠”。
4.春季许多海参圈大量投料,不注意蛋白的配比,使用高蛋白料和高糖分发酵料,气温急剧上升后,海参摄食下降,改底不及时或者改底效果没达到,会导致大量残饵、粪便堆积,池底局部地区长“白毛”,导致海参吐肠,多为“黄肠”。

5.进水不当,水体出现大量甲藻或者红水母,释放毒素,导致海参大量吐肠,多为“黄肠”。
6.多年老圈容易诱发“吐肠”,原因有二:一方面,老圈腐烂物多,“沟虾”大量繁殖,海参体表聚集大量“沟虾”;另一方面,池底泥多,海参大量摄食后,导致体内肠道、呼吸树滋生大量“后口虫”,吐肠多为“料肠”或“黄肠”。 




7.水位过浅,底温升温较快,大风天气搅水应激引发吐肠,多为“料肠”和“吐参花”。
8.池底腐烂物、残饵、粪便较多(尤其投饵较多)池塘,病原弧菌滋生,导致的细菌病理性吐肠,多为“黄肠”并伴随“化皮”。

笔者小结,池底老化、烂草、盲目投喂、天气是导致海参大量吐肠的根源,春季海参吐肠对体能消耗极大,直接危害池塘能否安全渡夏,“夏病春养”,面对极端高温天气,我们无法改变,笔者认为,良好的肠道(强效芽孢)+健康的体质(低聚糖863)+清爽的底质(臭氧水安)=安全渡夏。
出现吐肠以后,大家要积极诊断,分析原因后,再对症下药,用好药!关键时刻切莫乱用药,以免耽误治疗。
标签:
  • 海参养殖
  •  
  • 海参养殖技术
  •  
  • 海参养殖方法
  •  
  • 海水养殖
  • 更多栏目最新
    海参度夏风险大?这样做帮助海参轻松度夏
    海参度夏风险大?这样做帮助海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夏季的高温必然越来越剧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