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一种猪病,表现为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脑膜炎。副猪嗜血杆菌曾被认为是由压力引起的。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小型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感染断奶后的仔猪。仔猪和体重30-60公斤的仔猪易感,表现为散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1 热门功能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主要发生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这在5-8 周龄的猪中很常见。断奶后10天左右容易生病。感染率为10%-15%。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50%。该菌寄生于猪的鼻腔等上呼吸道,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传播。该病的流行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热门功能
当猪患蓝耳病等全身性疾病时,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副嗜血杆菌趁虚而入。
该病为条件性致病菌,在饲养环境差、有应激因素存在时常易诱发。
初染时临床症状较明显,损失也较大。
猪呼吸道疾病存在时,它们会相互加重病情和临床表现。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在急性病例中,它通常首先发生在状况良好的猪身上。病猪发热,体温升至40.542,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或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体表出现皮疹。耳朵红色或苍白,略带紫色,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站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四肢关节肿胀,共济失调,侧卧或四肢死前出现水冲;有时会出现没有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天气突然变化会增加死亡人数。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咳嗽、消瘦、背毛粗糙、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
尸检发现胸膜、心包和腹膜,以及肝、肺、脾和肠有浆液性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胸腔积液,腹水增多;肺炎及肺部病变多见于左右两侧。侧肺前叶、中叶、后叶,病灶呈暗红色,质硬,有时肺与胸膜有粘连、肿胀、出血、充血,呈纤维蛋白性胸膜肺炎。四肢关节肿胀、发炎,有热感。偶见脑膜炎、心肌炎;本病常表现为多种炎症综合征,如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且常以不同的组合出现,很少单独出现。
3 诊断
根据疫情、临床症状和尸检病变,一般可初步诊断。如需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或细菌学分离鉴定。
本病的鉴别诊断易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相混淆。本病引起的病变多为脑膜炎、关节炎和肢体跛行,传染性胸膜肺炎少见。此外,还应注意哮喘与链球菌病、猪肺炎的鉴别诊断。
4 综合防控措施
隔离病猪,对无饲养价值的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冲洗猪舍,严格消毒,加强通风,疏散生猪,降低密度,做好初断奶仔猪保暖工作.
人口治疗
病原体对磺胺类药物泰乐菌素+磺胺二甲氧嘧啶连续7天敏感。连续7天选择泰维菌素、利康霉素、甲砜霉素中的一种。
不食或食欲不振者,可饮阿莫西林水,注射氟苯尼考。
预防
改进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减轻各种应激,消除诱因,特别是PRRS等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免疫;二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该病的发生,一般可在产前使用。在母猪饲料、乳猪饲料、保育猪饲料中添加预防药物,如环丙沙星、泰妙菌素等,连续一周。交货后一星期。
免疫接种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方法。初产猪产前40天免疫1次,产前20天免疫2次,产前30天免疫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