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大口鲶养殖常见病套肠病的防治技术


  “肠套叠”是指鱼类的部分肠管及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该现象在鲶形目中的二种鱼类即叉尾鮰(图2)、大口鲶(图1)养殖中最为常见,养殖鱼类发生“肠套叠”时称其为“套肠病”。
  至今为止,报道从患套肠病的叉尾鮰中分离的致病菌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汪开毓,2006)、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刘金玉等,2008;童桂香等,2009)、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刘金玉等,2008)等,报道最多的还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嗜水气单胞菌。不过,实验室人工感染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显示出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同,即有肠套叠现象出现,但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时除未见肠套叠现象外其它症状均相同。而大口鲶发生套肠病的病原菌未见报道。
  陈福艳等(2011)对患暴发性败血症的六须鲶研究发现,感染了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六须鲶除具有体表出血、溃疡外也伴有肠套叠现象发生。
  对引起叉尾鮰发生“肠套叠”现象的原因争论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见点:其一,病原菌是原发感染还是继发感染,也就是说是病原菌引起的肠套叠,还是已经发生了肠套叠然后感染病原菌;其二,是一种病原菌感染的结果,还是几种病原菌共同感染的结果;其三,外部环境(如水质、气候等)变化与养殖活动的变化(如饲料改变与霉变、添加剂等)能引起该现象发生。

图1、大口鲶的肠套叠        

图2、叉尾鮰的肠套叠
  主要症状:剖开腹腔,可见后肠有1~2个肠套叠,肠内无食,肠道出血或充血,患病严重的鱼有脱肛现象。该病发生时,患病鱼表现为活动异常、拒食,体表出血或充血,肝脏病变等症状的发生。
  流行情况:3~9月是发病时期,但以3~5月高发,每年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流行水温多在16℃以上。发病急,病程短,一般病程2~5天,随水温的升高病程缩短。该病不感染有鳞鱼类。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或“消菌灵”或“聚维酮碘”或“贵鱼康”;同时口服“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或精品出血克星+肠炎清+新肝宝+酶合电解多维”3~5天,治愈后为防止病性反复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新肝宝+酶合电解多维” 3~5天。
  特别提示:①该病预防的核心是加强水质的管理。从分离到的“套肠病”病原菌来说,无论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还是嗜水气单胞菌均属于肠道寄生菌,且为条件致病菌,维护良好的水质是减少其感染几率的最好方法;②科学饲养,定期预防。投喂优质的饲料,科学投饵,定期口服“活力六六”或“穿梅三黄散+新肝宝+酶合电解多维”,以提高鲶形目养殖鱼类的抗病力与抗应激力,改善养殖鱼类的肠道菌群与促进消化,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基本方法。
标签:
  • 鮰鱼养殖方法
  •  
  • 鮰鱼养殖
  •  
  • 鮰鱼养殖技术
  • 更多栏目最新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
    鮰鱼肠型败血症分析及防治技术(图)
    鮰鱼肠型败血症分析及防治技
        1.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叉尾
    斑点叉尾鮰的浅漏水塘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浅漏水塘养殖技
    美国黄鮰高产养殖技术
    美国黄鮰高产养殖技术
    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
    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