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蛇学》序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2003年“非典”后,国家林业局公布了54种养殖动物名录,蛇类不在其中。它们大多是在野外捕获的,只繁育了三代,驯化养殖技术不成熟,无法进入市场。” .

我国对蛇的商业利用最大的问题是“以贩代养”,即所用的蛇来自野外捕获的成年蛇,经过短期养殖,等到有利可图的时候再卖掉,而不是不如人工驯化繁育后代。这种情况在“非典”之前非常普遍。虽然很多繁育单位都人工孵化过幼蛇,但这些幼蛇是野外捕获的怀孕母蛇产下的卵孵化出来的,并不是人工繁育的蛇亲本。养殖成本高是“以贩代养殖”的根本原因。与养殖相比,销售投入少,资金周转周期短,收益大。致使野生蛇类大量被捕捞,资源遭到极大破坏。破坏,其负面的生态效应已经显现。养殖成本高的原因在于技术不过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殖技术不达标。从野外捕获的怀孕蛇产卵和孵化没有问题,但圈养的蛇

一年后,它的受胎率、产卵率和孵化率都明显低于野生蛇,通常不到20%;并且幼蛇养成商品蛇的周期太长,投资太高。

二是饲料技术不够好。 2003年之前,绝大多数养殖单位都是用活的饲料,比如老鼠、青蛙,甚至是幼蛇来喂养商品蛇,而且大部分都是在野外捕获的。这种繁殖以两种方式破坏生态系统。

三是疾病防控力度不够。野外捕获的蛇携带多种病菌和寄生虫,人工饲养,没有任何检疫程序。但在它们死亡之前,它们被贩运或制成流入市场、被人们食用或加工的产品。

四是休眠控制技术不达标。蛇在一定温度下开始冬眠。冬眠后蛇的体重会明显下降,失去利用价值,增加养殖成本。而且,有些蛇会因为冬眠温度控制不当而死亡。

五是管理技术不够好。养殖单位和蛇制品加工单位多为小而分散的家庭作坊。他们每年春夏收购野外捕获的成年蛇,秋冬出售。根本没有管理,更谈不上建立管理档案。系谱等。

六是产品深加工技术不达标。很多养殖单位实际上是二手贩子,没有产品加工技术,设备也有限,即就地取材加工的蛇酒、蛇胆酒、蛇血酒等,没有卫生许可证。

此外,养殖场、设备等硬件设施也不能满足蛇类商品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2007年11月,国家林业局会同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赛加羚羊保护工作的意见》 、穿山甲、珍稀蛇类资源及关于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决定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蛇及其制品开展标识管理试点,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规范蛇制品药材管理。规定不得商业性野捕,不得将为科学研究等目的采集的蛇类资源转用于其他经营活动。但通知也鼓励资源利用企业积极参与野生蛇种群恢复和人工繁育活动,突破技术难关。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驯化繁育技术研究,报国家林业局组织科学论证后,可以试点推广。国家林业局支持上述品种的原料或者育种产品的加工、利用、销售。蛇类人工养殖业在经历“重山大水”后,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

“中国蛇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针对上述养蛇技术难题,劳伯勋教授在基层养殖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并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心得整理成文。从蛇场的建设、不同种类蛇的养殖管理、卫生防疫、蛇毒的生产与研发、食用蛇的屠宰加工、蛇皮的鞣制与提炼、蛇的生产记录和档案信息管理同时,本书不仅限于蛇类养殖技术的介绍,还从科学研究和资源保护的角度,为珍稀濒危蛇类的抢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解答。蛇的栖息地。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本书对规范我国蛇类养殖和利用,改善蛇类养殖条件,保障养殖蛇类福利,提高蛇类养殖生产水平和蛇产品质量,促进可持续和可持续发展的蛇类产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蛇业健康发展。不可多得的兼具理论和实用价值的指导书。

本人十分关注蛇类驯养、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一贯主张不依赖野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人工养殖的蛇类。毕竟我国有上千年的食用蛇和药用蛇。从历史上看,社会对蛇制品有着稳定的需求。

标签:
  • 养蛇方案
  •  
  • 养蛇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蛇冬眠的特点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
    1.蛇为什么冬眠 养殖蛇时候我们要做到多学习,多思考,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
    全世界的蛇类约有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有蛇约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特点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
    1.蛇的听觉 蛇养殖看似容易,当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