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蛇科和响尾蛇的蛇毒含有出血性毒素,被咬中毒后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患者有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明显的全身出血,咬伤部位出现出血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躯干、心、肺、胃肠道、肾脏等内脏出血,并可出现呕血、便血、尿血等,因大量失血休克而死。因此,出血毒素具有很强的致死毒性。 Agkistromus acutus之所以被称为“五步蛇”,是因为它的毒性很强。其蛇毒中的出血毒素含量很高,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出血毒素具有蛋白水解活性。出血毒素是一类金属蛋白,故其出血活性可被金属螯合剂(如EDTA)抑制。如果去除这类蛇毒中的Ca2+、Mg2+或Zn2+,它们的出血作用就会消失。常用止血药对蛇毒引起的出血无明显止血作用,但EDTA可抑制出血活性,临床试验可局部使用。
常用的出血性毒素鉴定方法有以下三种:
方法1(近藤等人,1960 年)
剪下家兔背部毛发,皮下注射0.1ml蛇毒稀释液至该处,24h后处死家兔取皮,从皮肤内表面测量出血点大小,以致平均直径为10mm的出血点所需剂量为最小出血剂量(MHD)。目前大部分方法都是在大鼠或小鼠身上进行的,尤其是小鼠皮下组织对出血性毒素非常敏感。
方法二(Bonta et al. 1970)
将直径5mm的滤纸片浸泡在蛇毒稀释液中,3分钟后取出,放在犬肺表面,然后取出滤纸片,肉眼直接观察,记录取出滤纸片后10分钟内出血。用不同浓度的蛇毒重复上述过程,得到止血作用的剂量关系。
方法三(刘广芬等,1980)
本方法用于测定蛇毒对动物腹腔的局部止血作用。体重为18g24g的小鼠40只,雌雄不限,分为两组,一组腹腔注射毒蛇毒5ug/10g体重,另一组腹腔注射蝰蛇毒80ug/10g体重。毒蛇毒组注射后约10小时死亡,尸检腔内未见出血,仅有肠系膜血管扩张和肝淤血。 Agkistrodon 毒液组在注射后约2 小时死亡。剖检腹腔内大量出血,肠系膜血管明显扩张,有血块附着,肝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