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全兴介绍,当很多人看到他在山坡上养鸭子时,都表示半信半疑。甚至有人嘲笑他是“旱鸭子,不知水性”。 50天后,当黄全兴将黄毛鸭饲养成6斤左右的成品鸭,并以1.7万元的净利润成功卖给购买者广西石龙公司时,很多人的态度从嘲笑变成了索要。他们来到黄全兴的养殖大棚里向他学习养鸭技术。
据村主任宁中山介绍,黄全兴一直是村里一个勤劳、有思想的人。在养鸭子之前,为了家里的生计,他经常给承包山的老板割松香,一年能挣一万多元。随着松香市场的低迷,黄全兴想到另谋出路。于是,他和朋友们前往钦州考察学习。偶然看到钦州大棚养鸭子的信息后,黄全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回到村里养“旱鸭子”。
由于与广西石龙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该公司不仅提供鸭苗、养殖大棚建设技术和养殖技术,还签署了收购协议。黄全兴养的鸭子没有销售渠道,他养的每一批鸭子都被采购商“一扫而空”。从2014年11月至今,黄全兴已生产了6批“旱鸭子”,净利润近10万元。
看到黄全兴养“旱鸭子”的成效后,村里的人也纷纷效仿,黄永亮就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黄永亮筹集14万元,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生产了三批鸭子,收入约6万元。当笔者问:“这么大的初期投入,你不怕吗?”黄永亮笑着说:“我有点担心,但前景很好,鸭子长得快,利润高,50天就可以卖掉。当你成功卖掉两三批后,我就不这么想了。”不用这么担心!”目前,村里已有5户人家陆续加入“旱鸭子”养殖,大棚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
除了养鸭外,鼓楼村还有不少农户在大棚里养鸡。据宁中山介绍,该村目前有11户大棚养鸡,也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合作公司为上思县凤翔公司。 2015年精准识别得分为57分的贫困户黄志兴并没有等到政府的帮助。今年4月,自筹资金4万元,建成近700平方米的养鸡大棚。两个月过去了。看着成长中的小鸡,黄志兴渐渐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蜿蜒的道路两旁,蓝色的养殖大棚零星地点缀在道路两侧的山坡上,与青山绿树融为一体。如果说绿色代表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那么蓝色则意味着乡村的纯洁和希望。是鼓楼村致富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