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池内鳗鱼“打小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4年10月下旬,笔者接到一家日本鳗养殖户通知,反映其鳗鱼存在游动异常、摄食不良的情况,赶至现场了解并分析后给予综合措施,经处理后鳗鱼状态恢复。现将该案例的治疗方案及处理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一、基本情况
该鳗厂位于福清市上迳镇梧岗村,养殖品种是日本鳗,全部为水泥精养池。2014年10月初,在进行鳗鱼选别后,养殖户发现其中两口池(2#、3#)鳗鱼游动异常,大多数聚集在鳗池中间排污箱附近游动(俗称“打小圈”),且摄食不良,不怎么上台吃料,有少量伤苗,养殖户使用换水、消毒、驱虫等方式处理后并未明显改善,持续反复,时间已达半月以上。
二、情况了解及分析
每池面积120m2,水位65cm,池内存鳗2.3万左右,规格200-250尾/公斤,水温21℃,配置一台0.75Kw的水车式增氧机,所用水源为地下水。池内水质较清澈,水流很大,鳗鱼多数顺着水流聚集在中间排污箱附近(“打小圈”),游动杂乱无章,没有明显规律性。增氧机吃水深度很深,其机身上左右各压有砖块4块,同时桨叶切水方向偏向于池内部区域。每池随机捞取几尾鳗鱼,发现活力一般,有的体色偏黄,头部较大而躯干部细长。显微镜检2#鳗鱼体表粘液无虫,鳃丝结构较正常,少量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内脏解剖发现肝脏、肾脏均正常,胆囊肿大,肠道内无食物,取肝、肾、肠道组织压片观察并无异常。显微镜检3#鳗鱼体表粘液有部分车轮虫,鳃丝上皮细胞增生,肝脏颜色稍浅,胆囊肿大,肠道内无食物,其余内脏器官均正常,取肝、肾、肠道组织压片观察无异常。对2#、3#池内水质进行化验,pH值偏酸,6.5左右,溶解氧6.8mg/L,氨氮0.9mg/L,亚硝酸盐0.1mg/L。进一步了解得知,该两口池的鳗鱼实际为“三类苗”,为10月初选别后剩余的规格最小的一类鳗鱼,在选别完后鳗鱼就表现出游动异常情况,均集中在排污箱附近“打小圈”,且摄食欲望差,上台数量少,吃料速度慢。根据现场检查结果,分析2#、3#池应该是池内增氧机使用不合理导致水体流速过快,而鳗鱼自身苗小体弱进而导致“打小圈”现象的发生,同时水质偏酸、车轮虫的寄生(3#池)进一步加重了这种现象。
三、治疗方案
针对2#、3#池,首先将池内增氧机机身上左右砖头各去掉3块,叶片吃水深度降低,水流速度明显缓慢下来,同时将增氧机桨叶的切水方向调向池壁,并将每池水位加到70cm后,再分别进行以下处理:
2#池:高锰酸钾1g/m3全池泼洒,2h后使用生石灰15g/m3+痢特灵3g/m3(乙酰甲喹混合剂)浸浴24h,连用2d。
3#池:高锰酸钾3g/m3+双硫合剂(硫酸铜:硫酸亚铁=5:2)0.5g/m3浸浴24h,中间换水补药,连用2d。第3d使用生石灰15g/m3+痢特灵3g/m3(乙酰甲喹混合剂)浸浴24h,连用2d。
将增氧机桨叶的切水深度降低以后,水体流速变慢,2#池内大部分鳗鱼游动区域明显变大,再经过上述处理1d后,大部分鳗鱼均沿着池壁顺水流动,且上台数量增加,摄食较快,第2d处理后鳗鱼已恢复正常,在池内正常游动(“打大圈”)且有着明显规律性,摄食活跃。3#池在驱虫1d后有部分鳗鱼游动区域变大,仍有“打小圈”现象,不过摄食有所恢复,部分鳗鱼开始上台吃料。第3d后大部分鳗鱼均能沿着池壁顺水游动,摄食较为活跃,至第4d鳗鱼状态恢复,游动正常,摄食活跃,上台数量多且摄食快。同时后期观察无复发现象,鳗鱼游动均正常。
四、小结
1. 此案例属于多种因素引发鳗鱼游动异常(“打小圈”)现象的发生,因而治疗前须进行准确诊断,明确病因主次关系后才能制定正确的防控方案。本案例中,因鳗苗体质瘦弱(“三类苗”),再加上水体流速大进而导致鳗苗“打小圈”现象的发生,同时水质偏酸、3#池车轮虫的寄生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首先应调整增氧机的布置,水体流速较为平缓以适宜该阶段鳗鱼的游动,然后2#池使用生石灰调节pH、乙酰甲喹消炎后鳗鱼很快得以恢复,3#池先进行驱虫后再调节pH、消炎,鳗鱼游动变得正常,摄食活跃。同时建议以后每2天用生石灰调节池内pH值,一方面可调整酸碱度,改善池内环境以更好地适宜鳗鱼的生长,另一方面可预防部分细菌性疾病。
2. 目前在江苏、福建等地多使用水泥精养池来进行鳗鱼养殖,精养池内部呈锅底型,常配有一台或两台水车式增氧机,水车桨叶的转动可带动水体流动,除了可保持水体鲜活、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外,还可以将残饵、粪便等脏物逐渐推动到中间排污箱附近,形成“污水地带”,这样能明显地区分出池中“清洁地带”和“污水地带”。在正常情况下,鳗鱼常常顺着水流沿着池子四周“清洁地带”进行环游,一旦多数鳗鱼聚集在排污箱附近游动(俗称“打小圈”),可能是鳗鱼发生病害的征兆。精养池内鳗鱼“打小圈”,是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尤其是在白苗培育、黑仔前期或三类苗中最为常见,在处理时养殖户常常习惯性的使用药物进行处理,而结果却并不理想,有时还适得其反。
关于精养池鳗鱼“打小圈”,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增氧机安置不合理。增氧机的位置、桨叶切水的方向及深度均会影响鳗鱼的游动。如果增氧机桨叶切水方向偏内,所带动的水体流动则偏向于内圈,而正常鳗鱼是喜欢顺着水流游动,自然会形成“打小圈”现象;如果切水深度过深,形成的水流流速较大,当鳗苗规格较小或体弱时也会被迫顺着水流到内圈游动(内圈处水流平缓)。这样导致鳗鱼上台较为困难,摄食差,长期摄食不良导致体质更加虚弱,而长期聚集在内圈“污水地带”,很容易受病菌或寄生虫的侵袭进而诱发多种疾病。此类情况最易被养殖户忽略,因此在日常养殖时应经常对增氧机的布置合理性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鳗鱼的状态。
②病原感染。当鳗鱼受细菌、真菌感染时,摄食开始减退,鳗鱼活力下降,游动缓慢并逐渐趋于内圈游动,病鳗体表常常伴有鳍条发红等症状,同时鳃丝肿胀溃烂、失血、肝脏肿大等。有寄生虫(常见的是车轮虫)感染时,也会导致“打小圈”现象的发生。车轮虫感染初期,虫体多寄生于体表或鳃丝上,此时摄食欲降低,鳗鱼在池内外圈呈“跑马状”,随着感染程度的加深鳗鱼体质变弱,活力下降,开始逐渐向内圈收缩,此时鳗鱼不摄食,严重寄生时鳗鱼体背有白色溃疡斑,腹部或躯干部有磨损出血,多数鳗鱼集中在排污箱附近,部分在水面缓慢游动。此类情况应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当发生综合感染时应先驱虫,后杀真菌最后处理细菌。
③水质恶化或药物中毒。池内氨氮或亚硝酸盐等严重超标,长期使用驱虫类药物等均会导致鳗鱼中毒进而影响其正常游动,当其体质较弱时会逐渐趋于内圈游动。此类情况应以改善水质为重点,彻底清污大量换水后再使用绿威王(多元有机酸)、海中宝(硫代硫酸钠)进行处理。
综上,在处理鳗鱼“打小圈”时,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力求找出确切病因,切不可随意乱用药物。
文/ 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杨方园 黄贻涛 王进可 杨明
标签:
  • 怎样养殖鳗鱼
  •  
  • 鳗鱼养殖方法
  •  
  • 鳗鱼养殖
  • 更多栏目最新
    冬季鳗鲡养殖常见问题及对策
    冬季鳗鲡养殖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单鳃病日益增加 只有多多学习鳗鱼相关知识,才
    鳗鱼养殖池的形状、面积及水深设计
    鳗鱼养殖池的形状、面积及水
    养鳗池的结构设计,要根据养鳗生产的特点来考虑。养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