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的病原体是小鹅瘟病毒,是一种细小病毒,通常存在于病鹅的肝、脾、脑、血液和肠道内容物中。我们先来看看小鹅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
一、小鹅瘟病毒传播途径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小鹅和雏番鸭。带病毒和病鹅的粪便和分泌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主要传染途径。在孵化过程中,环境也可能被有毒鹅蛋污染,导致小鹅被感染。
2. 小鹅瘟的临床诊断
小鹅瘟的自然潜伏期为3-5天,主要扰乱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雏鹅的年龄和易感性。临床上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1)急性型:35日龄者多为急性,常无前驱症状。病雏突然崩溃,倒在地上,四肢乱抓,几小时内开始死亡。
(2)亚急性型:此型多发生于12周龄雏鹅或急性发病后期。发病初期,食量异常,吃完扔掉,随后减少甚至停止进食,但饮水增多。精神疲劳、孤立、嗜睡。大便呈灰白色或浅黄绿色,含有气泡和纤维碎片。鼻孔排出浆液性、泡沫状分泌物。有的病鹅临死前表现出颈部扭动、双腿麻痹、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症状,最后死亡。吻端和蹼呈紫绀。病程1-2天。
(3)慢性型:15日龄以上或流行后期的雏鹅病程稍长。病鹅的主要症状是行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有些鹅可以自然恢复,但有些幸存的鹅生长停滞。
3. 小鹅瘟疫的尸检
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小肠急性浆液性纤维蛋白坏死性肠炎。
(1)急性型:病理变化不明显。除肠道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病理改变。
(2)亚急性型:最典型的病变是小肠中下部粘膜发炎,形成管状假膜。肠粘膜坏死,脱落成条状,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或形成假膜包。作用于肠内容物表面,堵塞肠腔。解剖显示,小肠和回盲肠段外观异常增大,比正常大2-3倍,形状像香肠,质地坚硬。当肠壁被切开时,肠内容物呈“香肠状”栓子堵塞肠管。栓子颜色为浅灰色或淡黄色。病变较轻的患者,肠管内仅有带状凝固物,或肠粘膜上有散在的纤维素性凝固片。肝、胆、肾、脾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
(3)慢性型:上述病变较明显。病鹅心肌壁松弛,心房扩张,出现心力衰竭的变化。肝脏肿大、充血且脆弱。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偶有针头大小的灰白色结节。
4、小鹅瘟的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化学药物可以治疗本病,但可通过肌内或皮下注射抗小鹅瘟超免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治疗。 15 日龄以下的雏鹅,08-1 毫升/只。对于15 天以上的雏鹅,每只鸡2 毫升,每隔一天重复一次。在雏鹅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维生素B、维生素C,可增强雏鹅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