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牦牛炭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类和人畜共患疾病。该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暖雨季和易积水的低洼沼泽地区多见。
多年来,在牦牛产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炭疽芽孢预防注射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由过去的局部流行,转变为局部地区零星分布。发生疫情时,要严格阻断疫病,控制和隔离病牛,并由专人管理。严格处理和消毒排泄物。病牛可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治疗。
2、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牦牛传染性角结膜炎是一种地方性眼病。通常发生急性。临床特征为红膜及角膜发炎、流泪过度、角膜不同程度混浊或呈乳白色。
在国内,35%弱蛋白银溶液或氯霉素滴眼液或青霉素溶液滴眼液均有效。
3、牦牛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一种或多种血清型引起的人和动物疾病的总称。它对幼年动物尤其有害。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犊牛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脱水、虚脱和急性败血症。犊牛大肠杆菌病在牧区常见,多发生于犊牛出生后14天。
4、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菌素皮内过敏是诊断牦牛(畜禽)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牦牛个体不同、结核菌种类不同等因素,不可能检测出所有患病牦牛,有时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因此,针对不同情况,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因诊断等方法综合判断。荧光抗体技术已尝试用于诊断结核病。
要加强定期检疫,对发现的病牛要严格隔离或淘汰。如果发现患有开放性结核病的牛,必须将其扑杀。除了隔离之外,还必须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感染。犊牛出生后,对体表进行消毒,与病牛隔离饲养或用健康母牦牛的奶进行人工喂养。断奶时和断奶后3至6个月检疫呈阴性的猪群将被纳入健康牛群。
5、犊牦牛弯曲菌病
弯曲菌病又称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一种新型人畜共患急性腹泻病,主要危害幼儿和幼小动物。临床上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
实践证明,氯霉素、四环素、呋喃唑烷等药物对预防和治疗犊牛弯曲菌病有效果。
6、牦牛嗜皮菌病
皮肤嗜皮病是由刚果皮肤嗜皮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皮肤感染。 **龄牦牛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唇部、头颈、背部、胸部等部位皮肤出现豌豆大小至蚕豆大小的结节。发病后精神状态或食欲无明显变化,是一个慢性过程,大部分症状可自愈。
7、牦牛皮霉菌病
皮肤真菌病是由多种皮肤癣菌引起的畜、禽及人体表面组织(皮肤、毛发、指甲、爪、蹄等)的传染病,不侵犯深层皮下组织。
及时采取正确治疗,每日涂抹5%灰黄霉素液体石蜡油混合物一次,一般7天即可痊愈。
8、牦牛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主要攻击偶蹄类动物,通过接触具有高度传染性。牦牛极易感染口蹄疫,人类也可能被感染。临床上,口腔粘膜、蹄及乳房皮肤以水疱、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牦牛流行的口蹄疫病毒类型为O型和A型(A型死亡率低,O型死亡率高)。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尤其耐低温。夏季在草原上只能存活7天,冬季可存活195天。
9、牦牛布氏杆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在牦牛病免疫预防方面,采用布鲁氏菌M5疫苗、19号疫苗、S2疫苗等进行气雾剂或饮水免疫; MB32弱毒疫苗采用皮下接种、室内外空气雾状免疫,免疫期持续一年以上。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常见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急性病程为脓毒性改变,慢性病程为皮下组织、关节及各脏器局部化脓性炎症。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节多见。
如果早期发现病情,除了隔离、消毒、深埋尸体外,还可以使用抗巴氏杆菌血清或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