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目前,我国河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投入不断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也急剧增加,导致池塘养殖环境恶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大量繁殖,受到感染和侵袭的河蟹极易患病。一起来了解一下河蟹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吧。

一、发病原因

1. 种质退化

由于野生蟹种资源稀少,人工繁育成为当前河蟹养殖的主要蟹种来源。但近年来,部分养殖公司(场)为降低成本,采用生理发育不足一年的早熟蟹作亲本,或用体型较小的成蟹补号;螃蟹被用作近亲繁殖的父母。上述育苗企业的做法,导致相当一部分蟹种质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变质,导致不仅繁育后代的个体逐年变小,抗病能力也逐年变差,直接导致“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

2、水质恶化

池内过多的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沉积、腐化、腐烂,水草、藻类老化,不及时加水换水,削弱了池水的自净功能;氢气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标,溶解氧量减少,是水质恶化(底质)的“罪魁祸首”。在正常生化反应受阻、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恶劣水域环境中,不仅会造成河蟹身体组织缺氧、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还会促进大量生长条件性病原微生物。随着毒性的增加,甚至形成致命的病原体。

3、放饵不当

投喂的饵料,如某种物质缺乏或过量,都会引起相关功能的紊乱和失衡,导致河蟹发病。如果不注意补充钙、镁、磷等无机盐,河蟹就会脱壳困难,出现软壳等症状。当饵料不足时,螃蟹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得不到满足,螃蟹就会生长缓慢,体型消瘦,抗逆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性早熟,导致河蟹早死。

4.密度太高

随着河蟹养殖水平的提高,放养密度越来越高,一些蟹农甚至受经济利益驱使,在有限的水体中无限增加养殖密度。养殖量超过养殖水域生态容量,破坏水域生态平衡。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不断的投饵施肥,池塘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必然增多,增加水环境的不稳定性,降低河蟹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5、消毒不严

养殖多年或得过蟹病的蟹塘,都藏有大量致病菌。如果放养前池塘清洗不彻底,就会留下病害隐患。如果放养未经消毒的蟹种,一旦条件适宜,蟹种携带的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极易引起蟹病。

水体如不经常消毒,大量残饵、粪便、蟹死尸在池内腐烂,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易造成自身污染和污染。蟹病。

生产时,如果直接投喂未经消毒的饵料,会大大增加病原菌进入池塘的机会,导致河蟹发病率增加。

6.疾病管理不善

一是无病不防,有病乱用药。

二是擅自加大药物剂量,急于尽快治愈蟹病。

三是不按疗程用药。如果病情稍有好转,但隐患仍未完全消除,则立即停药。

二、防控措施

1、培育优质苗木

苗种是河蟹养殖的基础,选择优质苗种(尤其是扣蟹)进行放养是河蟹养殖成败的关键。面对近年来水产养殖生产中河蟹体型小、抗病力下降等种质资源退化严重的问题,应加强育苗。育苗企业要严格控制产卵蟹的科学管理,确保胚胎的健康发育,生产出健康无病的优质蟹苗(大闸蟹)。

亲蟹最好是从长江水系引进的野生原种。雌、雄蟹规格分别达到125克和150克以上;幼蟹、扣蟹的育苗者应到有资质、信誉良好的苗木公司实地考察,采购优质蟹苗,培育蟹苗、扣蟹苗。

蟹苗必须经过淡水淡化处理,才能在纯净的淡水中安全存活。出池前,用渔网捞起一小把蟹苗,紧紧握在手中抖去水份。拿在手上会感觉很紧张,松开蟹苗后会很快散去。打开。

蟹类养殖者应严格控制选苗。最好选择当地土塘用长江水系蟹苗养殖的蟹种,模拟自然环境(当地的蟹种更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质,成活率更高)在放养)。

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格强壮,爬行敏捷,附肢完整,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无性早熟。

2.营造生态环境

冬季排干池水,清除池边杂草、池底过多的淤泥和其他垃圾,保持淤泥厚度5-10厘米,整个冬季将池底冷冻晒干,让淤泥充分开裂,增加透气性,加快打底过程。泥浆中有机物的风化。

立春后,池内种植伊乐藻、黑藻、刺桐、黄丝草等植物,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氧气“生产基地”和脱壳、栖息、避敌场所。此外,水生植物还可以净化水质。水草覆盖率应达到50%-60%。若上述水草不足,应以水花生、浮萍为辅。

蟹种放养前7-10天施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肥水菌、光合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氮菌等),培养浮游生物,提供天然螃蟹物种的生物诱饵。

清明前后每亩投放田螺300-400公斤。此时水温适宜,它们可以在池塘中自然繁殖幼螺,源源不断地为河蟹提供新鲜的兽饵。田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河蟹喜食的新鲜动物饵料。可促进生长、改善品质、改善规格,同时改善底质和水质。

3、科学投饵

一要坚持“两头细,中间粗,荤素搭配,合理搭配”的饲养原则。

3-6月水温适宜,螃蟹换羽频繁,生长快,对养分的需求量大。大闸蟹通过施肥追食天然生物饵料。

料外,以投喂配合饲料和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7~8月天气炎热,水温较高,河蟹正常摄食和代谢受到影响,以投喂南瓜、山芋、豆粕、浸泡发芽的小麦和煮熟的玉米等植物性饵料为主,适量投喂蛋白质配合饲料,并停止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的投喂,以防河蟹性早熟、肠炎病和水质恶化。

9~10月天气转凉,水温温和,河蟹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期,以投喂配合饲料和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有利提高河蟹的规格、品质和丰满度。

二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定人的“五定”投喂原则。

定时:日投喂时间与次数应相对稳定,一般日投喂2次,分别在上午8~9时和下午4~5时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

定位:饵料沿池四周和池中间浅水区设多点均匀投放,使河蟹养成到固定地点“就餐”的习惯,以便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减少饵料损失。

定质:投喂的饵料应新鲜、不变质、无腐败、营养全面、适口性好。

定量:日投饵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质、水温及河蟹的摄食、蜕壳、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有经验养蟹者的投饵方法是:晴好天多投,阴雨天少投或不投;水质好多投,水质差少投,水质恶化不投;水温适宜多投,水温过高(低)少投;摄食旺盛多投;蜕壳期不投;发病期少投或不投。具体的日投饵量一般以投饵后2小时左右基本吃完为宜。

定人:饵料投喂应由专人管理,专人投喂,专人记录。

4. 合理放养密度

河蟹放养密度与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密切相关。放养密度适中,则生长快、规格大、发病少、售价高;放养密度过高,则生长缓慢、规格小、发病率高、销售价格低;放养密度过低,则达不到高产、高效的养殖要求,此做法已被集约化高效养殖所弃用。

对精养蟹池而言,如果计划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在150克以上,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100~150只/千克的蟹种600~800只;如果计划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为125~150克,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200~300只/千克的蟹种800~1200只。

5. 把好消毒关

一是塘口消毒。蟹种放养前10~15天向池内注水10厘米深,用生石灰清塘,每亩用量75~100千克;7~10天后将池水加至80厘米深,用30%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15千克,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体、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有害物。

二是蟹种消毒。蟹种放养前使用6~8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3%~4%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

三是饵料消毒。投喂螺、蚬等饵料时,用清水冲洗干净,选取活体投喂;投喂水、陆草等饵料时,使用2~3克/米 3 的30%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20~30分钟后再投喂,以防病原体乘机混入池内。

四是食场水域消毒。每10天左右消毒1次。将250克的30%漂白粉加到10~15千克的水中,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大量滋生。

五是水体消毒。每10~15天泼洒1次24%二溴海因,用量为130~150克/亩•米,以快速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等,改善底质,改良水质,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

6. 加强病害管理

养殖过程中,始终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病害损失降至最低。一旦出现蟹病,要及时诊断病因,对症用药(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并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计算池水量和池蟹量,合理确定施药量和疗程,将蟹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关于河蟹养殖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我要创富网其他农业内容。

标签:
  • 养殖方法
  •  
  • 养殖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螃蟹能养活吗?怎么养?
    螃蟹能养活吗?怎么养?
    准备:螃蟹可以喂。如果要喂螃蟹,先准备一个盆,盆底铺一层沙
    大闸蟹什么样的好
    大闸蟹什么样的好
    看背壳:好的大闸蟹背壳青黑色,有光泽,蟹脚上的毛根分明。看
    阳澄湖大闸蟹多少钱一斤 阳澄湖大闸蟹120-200元/斤
    阳澄湖大闸蟹多少钱一斤 阳
    阳澄湖大闸蟹是江苏省苏州市的特产,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螃蟹怎么养殖方法在家里
    螃蟹怎么养殖方法在家里
    家里养螃蟹,一定要选择大鱼缸或水桶、塑料盆等。作为容器
    飞蟹几月份最肥
    飞蟹几月份最肥
    每年秋季9-10月飞蟹最肥。它们从南到北的生产旺季分别是
    几月份的大闸蟹最好 吃大闸蟹禁忌什么东西
    几月份的大闸蟹最好 吃大闸
    秋天,世界各地的大闸蟹上市销售。它们味浓、味美、可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