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花旗银行做了一个关于百万富翁的统计(按流动资产计算),结果是香港有27.4万个百万富翁。港岛七分之一,新界次之,九龙最少。
看了这个调查结果,我一开始是感叹的,后来我感受到了两点。第一,想起了学生时代曾经家喻户晓的“万元户”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确实有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一时风头正劲。我们这一代人认识的第一个有钱人是“万元户”。那时候我们总觉得离那个头衔很远但是很想知道做一个有钱人是什么感觉。
第二,我对百万富翁的定义很困惑。在生活成本极高的香港,拥有百万资产(不含固定资产)的人如何称得上“百万富翁”?如果你已经还清了房子的贷款,有一百万的现金、股票或者债券,你已经是一个幸运儿了,但充其量也只是小康,你还得更加努力才能进入中产阶级。如果你有百万美元现金却没有“楼”(香港对住宅单位的别称),那你就更不敢称自己是有钱人了。相反,你最好有一种居安思危的生活态度。万一有人不小心被老板炒了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再找一份更高的工作碰壁了,口袋里的一百万美元也撑不了多久。
横向来看,内地产生万元户的时候,香港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了无数的百万富翁。但是1989年的股灾,1997年的金融风暴,无形中把人打死了。报纸上天天只说负资产,怎么会有百万富翁的影子?
时代在变,衡量富人的标准也在变。有一百万的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没有一百万的也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出人头地。统计只是一个数字,不在口袋里或者永远享受不到的钱,再多也不是自己的。以前是穷学生的时候,会计系的学生对钱似乎更敏感。他们的流行口号是:“不要成为百万富翁,像百万富翁一样生活。”
所以我没有学到什么好的理财理念,只学到了这句话,并且一路贯彻到底。直到那天我路过银行,有工作人员上来推销他们的产品(各种投资计划),我才意识到,是时候为理财和投资做点功课了。有一百万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当你失去工作能力的时候,你的钱还能继续维持你的生活,你的投资还能继续给你带来收益。谁不想晚年过得更有尊严?
管你叫不叫有钱人都无所谓。相反,那些为了得到这个头衔而给自己施加无形压力的人就更愚蠢了。要知道过舒适的生活,尊重自己的感受,才是生活中的强者。如果你富有,问问你自己的心。只有你的心丰富了,你才能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