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粗缩病症状,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玉米苗期至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易发。玉米粗缩病的主要特征是在心叶背面、叶鞘和苞叶上产生白色、黄色或黑褐色的蜡质突起。发病越早,损害越严重。幼苗受损,病株叶片深绿色,根少,植株矮化,雄穗一般不抽穗,雄穗严重退化,不果穗或果穗极小,不结果。成虫期,受害植株中上部节间变短,雄穗花轴变短,果穗变短,果实变少。
二、发病原因粗缩病毒不能通过种子、土壤和接触传播,只能通过灰飞虱传播。(1)冬季气温高,早春气温回升早,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病情重。(2)田间杂草毒源多,大量发生带毒昆虫,自然带毒率高,易致病。(3)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硬粒品种抗病,中间品种次之,马齿品种感病。(4)由于去年暖冬,今年大旱,小麦矮秆病发生严重,使得灰飞虱基数相当大。因此,夏玉米粗缩病有可能流行,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第三,防控方法要尽快做好,防控玉米粗缩病。如果玉米感染了,再喷就来不及了。正确的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2)适时播种,尽量避开灰飞虱成虫活动高峰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清除田间和地面边缘的杂草,减少灰飞虱的栖息地和毒源。(3)结合喷洒玉米阻滞除草剂和添加30%的乙酰甲胺磷等农药,可达到杀灭生活在麦秸中的灰飞虱等害虫的目的。(4)在玉米80%刚出土,尚未展叶前,每亩加30%乙酰甲胺磷50毫升,10%吡虫啉20克,浇30公斤水,撒遍田间。当玉米长到2 ~ 3片叶子时,再喷一次上述药剂,配合绿风95、田助等调节剂,可有效防止玉米粗缩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