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主要包括控肥、控苗、控病虫害,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截至2010年,该技术在广东省的应用已超过1000万亩,增加水稻产量2亿多公斤,增收节支20多亿元。我们来看看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控肥
“控肥”是指控制总施氮量与前一次施氮量之比。控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结果表明,水稻的分蘖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现存分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三控”施肥技术通过前期控制氮肥用量,将叶片含氮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控制分蘖速度,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二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结果还表明,总施氮量越高,尤其是前期,氮素利用率越低,而中后期施穗肥和粒肥对氮素利用率影响不大。可见,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和环境污染,必须控制施氮总量,减少水稻生长前期的施氮量。
控苗
水稻的分蘖中,只有一部分最终会成为穗,对产量有贡献,称为有效分蘖。然而,那些没有最终穗的被称为无效分蘖。“控苗”的目的是控制无效分蘖,提高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对大米实行“计划生育”,以达到“少生孩子,好教育”的目的。
“控苗”是“三控”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苗太多。根据我们在广东省的调查,水稻的有效穗数大多在20万/667m左右,按传统技术种植的水稻,其苗数(秧峰)往往达到每667m 40万以上甚至50万以上,成穗率在50%左右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左右的分蘖最终能成穗,而一半的分蘖中途死亡,对产量没有贡献,成为无效分蘖。无效分蘖的发生,不仅浪费肥料,导致群体萧条,加重病虫倒伏风险,还会引起分蘖间的恶性竞争,使有效分蘖长势单薄。“三控”施肥技术可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将苗高峰控制在35万株/667m以下,可促进强势分蘖和大穗形成,成穗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
控病虫
“病虫害防治”是“三控”施肥技术的重要内容。这里的“控制病虫害”不是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而是通过改进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水稻的群体结构和通透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但不利于病虫害的发展,从而达到减少病虫害和农药用量的目的。以纹枯病为例,纹枯病的发生与水稻的群体指数密切相关。水稻苗峰值越大,叶色越厚,纹枯病发生越严重。抽穗群体透光率越大,纹枯病的发生越轻。“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降低苗高、改善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