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大实蝇俗称“柑橘蛆”,是危害柑橘的重要害虫之一。具有特异性强、传播广、危害大的特点。那么如何看待柑橘大实蝇,又有哪些防治措施呢?
柑橘大实蝇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mm,雌虫算作产卵器,多长6mm。体色为棕黄色,复眼为金绿色,胸背中央有深褐色“人”斑纹。翅膀透明,叶脉黄褐色。背部第三段的黑色横条交叉成“十字”状。
生活习性:成年人一般在白天活动,尤其是下午1~4点,天黑后停止活动。一般成年人在21~30活动为宜。晴天活动比阴天多,雨天活动少。如果温度太高,它们经常寻找阴凉的地方,比如树叶的背阴面。
大实蝇为什么难防?
第一,行踪难觅。
桔小实蝇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要么在土壤中,要么在果实中,不仅难以发现,而且该阶段的药物也难以到达虫体内,防治效果较差。
但是成体阶段本身比较短,只有1-2个月。当果蝇飞入橘子园交配或产卵时,它只活动几个小时,然后飞走。成虫非常活跃,很难被发现,所以常规的化学控制对它们的伤害很小。
二是危害难以察觉。
果蝇的产卵期是从6月到7月。此时幼果还比较小,产卵痕迹也很小。成虫与马蜂相似,不易引起果农的注意。
因为柑橘落果在整个挂果期都会发生,而且在虫害传入前期落果量不大,很难识别。没有防控,几年后就会泛滥成灾。
第三,它是扩散性的
成虫有很强的迁移和扩散能力。一个橘子园有虫,附近的果园很容易被移动和伤害。
幼虫可随蛆果远距离传播,成熟幼虫抵抗力强,随时随地化蛹越冬。羽化后,它们交配产卵,也会危害附近的橘子园。
柑橘大实蝇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监控,区域联防
由于桔小实蝇扩散性强,所以要加强对虫害的监测,随时发现,随时开始防治,并注意联系周边果园统一防治,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第二,适当的预防和控制,诱捕和杀死成虫
抓住成虫羽化至产卵的关键防治期,在成虫产卵前将其杀死。鉴于桔小实蝇活动力强,除了刚出现时进行土壤处理外,诱杀是主要方法,防治效果较好。
4月下旬至5月中旬:雨后天气放晴,气温较高时,在树盘下喷洒敌百虫、毒死蜱、或辛硫磷,再将药剂混入土壤中,毒杀羽化成虫。
5月底至7月中旬,诱捕成虫,包括食物引诱剂诱捕和飞球诱捕,防治效果较好,但前者操作麻烦,建议使用飞球。
在光园内每2~3株悬挂一个诱蝇球,按照桔园四周高密,中间稀疏的原则,悬挂在柑桔树中上部阴凉通风处。诱蝇球应选用喷胶均匀、耐雨水、耐高温、诱捕效果好的全降解塑料球,如全捕果蝇诱蝇球,环保耐用!
第三,捡起掉落的水果,妥善处理。
受果蝇危害的柑橘类果实,9月底开始变黄,之后掉落。蛆虫落地后,里面的老熟幼虫爬出来钻入土中化蛹,成为第二年大柑橘食蚊蝇的虫源。
去掉第一只黄粉虫的未成熟果实,既保留了当年的防治成果,又禁止了老熟幼虫埋入土中,为第二年的实蝇防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9月底到11月中旬,未成熟的蛆果呈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