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化学防治成本高,农药毒性大,所以主要采用非化学防治方法。当前要抓住该病分布不广的有利时机,做好普查工作,划定疫区,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特别是对跨区作业的农机具。
为防治农药,可考虑在小麦播种期间,在播种沟中施入15%涕灭威颗粒剂0.5 ~ 1.5公斤/亩、噻唑磷(10%福多)颗粒剂30公斤/亩或2%阿维菌素颗粒剂1 ~ 3公斤/亩。重病田播种前可考虑用氯化苦、绵龙、白微亩进行土壤熏蒸。
伤麦症状可在出苗后一个月出现,但只有在越冬返青后才明显。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然后全叶变淡、变褐、变干;苗长势弱,分蘖明显减少,部分植株矮化,穗小,籽粒不饱满,类似缺肥,追肥无果。病情严重时会成片死亡,根部可见许多结节状根瘤,在根瘤上长出须根,然后在须根上形成根瘤,使根部混乱、扭曲、呈块状。根部表面可见针状大小的白色孢囊,后期变为褐色。根瘤和囊肿是鉴别该病的主要依据。小麦孢囊线虫的载体是孢囊,主要依靠土壤。农业机械,尤其是跨区域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人畜活动,流水,大风都可能起到传播的作用。另外,线虫造成的伤口容易引起根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