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解析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导致植物大面积丛生或死亡,减少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第一,发病期

该病在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小麦快熟时病株症状明显,说明麦芒返青时麦穗发白。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部和地下茎,使其变黑腐烂。地面上,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卷进去,分蘖减少,长势衰弱,严重者死亡。幼苗返青延迟,矮小稀疏,根系黑化加重。拔节后,茎基部叶鞘1-2节内侧和茎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深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病重植株的地上部分明显矮化,而发病晚的植株没有明显矮化。由于茎基病害,植株过早枯萎形成“白穗”。田间病株呈簇状或斑块状分布,严重者整株死亡。在潮湿条件下,小麦近成熟时,病株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孢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不产生孢囊壳。

第二,病原体

它属于子囊菌纲,顶孢纲,顶孢纲,SACC。)arxetolivier。

第三,病原体生物学

细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3-33。子囊菌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但低于14不利于子囊菌和子囊孢子的产生。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2-18,土壤温度为6-8。病原菌的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80-90%的相对湿度是适宜的条件。如果相对湿度低于50%,生长会变慢,不容易产生孢囊。对病原菌的pH适应范围广,最适pH为5.5-8.5。囊肿的形成需要光线,室内散射光更好,但太强的光线不利于囊肿的形成。

第四,疾病周期

(1)初侵染:病原菌主要在有菌丝的土壤中越冬或越冬,第二年成为初侵染源。生活在未成熟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寄生在本地小麦幼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细菌也会感染下一茬作物。在上述初侵染源中,病残体上的菌丝起作用。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然能引起一些病害,但其作用远不如病害遗迹中的菌丝重要。小麦全蚀病菌是土栖细菌,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随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从1-2年到3-5年不等。一年轮作可以减轻这种疾病。

(2)传播:此病为土传性疾病,也可通过施用带有病残的未熟粪肥传播。田里浇水,翻耕翻耕等。导致病菌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传播。关于种子传播疾病和新流行地区的主要传染源,一直存在争议。所谓“种传病害”,一般是指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残体的传病作用。将患病的遗体与种子混合,或将种子内含物与土壤一起收集,都会导致疾病。但生产用种子中混有病残体的数量很少,用生产用种子在疫区进行的疾病传播试验一直没有成功。禁止从没有病房的病房调运种子。

(3)病害自然衰退:小麦全蚀病是一种至今已明显引起自然衰退的病害。所谓“全消下降”(TAD),是指在疾病达到高峰,不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下,疾病会自然减少的现象。国内外均发现全包病自然衰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山东省烟台、武威地区小麦全蚀病大面积自然衰退,危害严重。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连作,一个是受害高峰,两者缺一不可。该病的高峰标志是白穗率在60%以上,病田有明显的矮化和早死中心。据调查,小麦连作区全蚀病一般需要3-3年才能在田间零星发生,并对整个田间造成严重危害。如果土壤肥力高,病害发展缓慢,一般需要6-7年才能达到高峰。严重损坏时间从1年到3年不等。之后病情趋于下降和稳定。如果在发病高峰后中断被侵染寄主或土壤的连作,TAD就不会出现。关于全包病自然衰退的原因,有不同的假说。一般认为它与土壤中的抗菌活性有关,假单胞菌是一个重要的类群。在自然界中,假单胞菌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或营养丰富的根系表面,在根系受损部位生长繁殖。其分泌的吩嗪-1-羟基酸能抑制全蚀菌。含TAD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如果抑菌土经过热处理或化学物质处理,其抑菌效果消失,间接证明病害衰退机制与生物因素有关。

动词(verb的缩写)发病条件

耕作措施: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可以降低发病率,但轮作不当不一定降低发病率。免耕或少耕可以减少土壤的通气性,降低发病率。早播比晚播好。

营养条件:主要营养元素的缺乏有利于全蚀病,但营养元素对全蚀病的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认为土壤缺氮导致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程度降低。另据报道,施用铵态氮(NH4-N)可降低小麦发病率,加重春大麦发病率。施用硝态氮会增加全蚀菌的侵染,降低产量。很清楚,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土壤中磷的严重缺乏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磷肥的施用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降低发病率,减少白穗,保证产量。钙等其他营养元素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

土壤性质、温湿度:沙土保肥保水能力差,有利于病害。重土,少病。碱性土壤的发病率比中性或酸性土壤更严重。冬暖夏凉,麦区秋末春初多雨,发病严重。水浇地比旱地更严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分解,减少细菌数量,降低冬小麦发病。

品种抗性: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抗全蚀病的品种,小麦、大麦也缺乏可用的抗源,只有感病性的差异。

不及物动词疾病控制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主,采用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保护无病区,控制初病区,控制老病区。

1.保护无病区。严禁从疫区调运种子,疫区麦秸不作为外运包装材料。年代

3.平衡施肥,增加施用有机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10万公斤左右。施用无机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比例。土壤磷达到0.06%,全氮含量0.07%,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蚀病发展缓慢。磷含量低于0.01%的发生率为严重。

4.生物控制。对因全蚀而衰退或即将衰退的麦田,应实行小麦一年两熟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以保持土壤的防病效果。

5.化学防治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查看更多:
  • 种子播种技术
  •  
  • 种子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小麦抽穗扬花期时间,小麦抽穗扬花期的管理
    小麦抽穗扬花期时间,小麦抽穗
    小麦抽穗开花期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完全转化的标志,也是
    玉米宽窄行条栽技术要领
    玉米宽窄行条栽技术要领
    玉米宽窄行带状种植技术有很多优点。一是可以及时移栽,解
    “立春”时节的蔬菜农事概要
    “立春”时节的蔬菜农事概要
    几天前,我们刚刚迎来了“立春”季节。这个季节过后,许多作
    西芹漂浮培育新技巧
    西芹漂浮培育新技巧
    西芹浮式养殖新技术需要掌握以下知识:一、育苗模式按照“
    豆角种植新技术
    豆角种植新技术
    在豆角,种植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新技术:1.豆类可以直接播
    番薯象鼻虫防治技巧
    番薯象鼻虫防治技巧
    其实番薯的象鼻虫也叫红薯蚁象,广东的叫沙虱和沙拉虫,是危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