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主要在主茎和主茎基部的枝条上。发病时,茎、枝上出现大量白色霉层,茎部有许多黑色菌核(病原菌休眠体)。生长在粘稠潮湿土壤上的植物,在受到侵袭后,往往会突然枯萎,甚至死亡。幼苗受害后出现明显的水浸症状,继而枯萎腐烂。致病性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成菌核,产生子囊盘,然后形成子囊孢子,偶尔产生小的分生孢子。侵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形成子囊盘,产生孢子侵染,或菌核长出菌丝侵袭植株。发病条件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15-20,有利于发病。因此,早春或晚秋气温低、湿度大或多雨,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1)将菌核翻入下土层10厘米深; 2)用塑料薄膜覆盖菌核,抑制菌核的萌发; 3)及时清除病叶、老叶等病株残体,带出田间深埋,减少病源; 4)加强保护区温湿度控制,结合其他病害防治,采用生态防治,生长期注意通风和湿度,气温下降时不要过快关棚。夜间减少叶片损伤。表面结露; 5)改变浇水时间。过去,下午或晚上浇水改为早上或凌晨前浇水。浇水后,关棚升温。当温度达到32-33时,保持2小时,然后放风。能有效降低温室(大棚)空间湿度。 2、化学防治当大棚、大棚地面发现子囊时,开始喷药,保护植株不受感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下2-3种药物轮流使用。可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倍液、50%异丙嗪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异丙嗪湿粉剂1000-1500倍液、40%菌核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芬西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喷药间隔视情况而定,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