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褐斑病主要为害桂花叶片。受害叶片出现黄色小斑点,后逐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灶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也可为受脉局限的角斑。病变直径为2-10 毫米。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光环。病部遇湿产生黑色霉菌,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桂花褐斑病是由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属、丝孢属、多孔菌科、尾孢属的尖孢尾孢感染引起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呈斜棒状,侵染传播。
桂花以菌丝形式在病株、病叶上越冬,第二年初成为传染源。分生孢子3月下旬产生,借风雨传播,传染。 4-10月发病,10月后消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较新叶易感。品种间抗病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能力强。
预防方法
1、结合修剪,小心摘除植株病叶,将落叶移至地下,集中烧毁,减少初期传染源。
2、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土壤积水。增施腐殖质肥和钾肥,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3、病期间喷1:2:100-200石灰倍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0倍吖嗪胺,或50%镝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