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软腐病是鸢尾的一种常见病害,球茎鸢尾和根茎鸢尾均可发生,美国、加拿大、日本均有分布。我国的上海、杭州、合肥和青岛等城市均有发生。
发病于球茎鸢尾时,病株根部和颈部发生水浸软腐病,球根糊状物腐烂,散发恶臭。随着地下部分的发病,地上新叶的前端变黄,不久外面的叶子也变黄。地上部分易拔起,全株黄色;其他品种鸢尾发病时,地下茎展开至叶和根茎,叶片开始浸水软腐,染白至深绿色,地上植株易拔起。软腐烂,有恶臭。定植前,鳞茎发病时,会出现冻疮样的水渍状斑点,下部呈茶褐色,有恶臭味,有脏白色粘液。轻病球茎栽植后,叶尖出现水浸状褐色病斑,叶片停止展张。很快,整片叶子就会变黄枯死。整个灯泡腐烂。
病原体为细菌,已知的鸢尾软腐病病原体有2种,即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Carrotovora(Jones)Bergey和胡萝卜欧文氏菌Erwiniacarotovora(Townsend)Holl.],均属于真细菌目欧文氏菌属。细菌呈短杆状,随周生鞭毛运动;他们是革兰氏阴性的。前者尺寸为0.72m;海芋欧文氏菌大小为1.2-3.0m0.5-1.0m。两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7-30,最高温度范围为32-40。能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真菌的宿主范围非常有限。除鸢尾外,它还为害仙客来、风信子、百合、郁金香等多种花卉植物。
病原菌在土壤和残茬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中可存活多年。病菌通过水流、接触昆虫和病叶、或操作工具等传播,从虫伤、分株伤、移栽损伤等伤口侵入。尤其是鸢尾螟幼虫对嫩叶造成的伤口,或分根移植造成的伤口,都为病菌的入侵敞开了大门;疾病通过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在自然条件下6- 疾病发生在9 月。气温高、湿度大时,尤其是湿度大时,病害严重,尤其是土壤潮湿时;植株过密、遮荫面积大的地方,球茎易发生病害;连作地发病严重。德国鸢尾和奥地利鸢尾很常见。
1、选择无病种球茎;挖掘时避免受伤;分根时不要使用病根植物;温室栽培时,及时更换新土,剪除病叶或拔除病株销毁;彻底挖出腐烂的鳞茎,贮藏期如发现病鳞茎,及时剔除。病害严重的土壤,栽前可用0.5%-1%福尔马林10g/m2消毒,或换新土栽前;被污染的工具应用沸水或70%的酒精,或1%的硫酸铜溶液再次消毒使用。切花用具用0.5%高锰酸钾消毒。
2.发病初期可用100-1500.000001链霉素或链霉素与土霉素(10:1)混合液喷洒,喷2-3次效果更好。发病后每月喷洒1000倍农用链霉素1次,以控制传播。喷洒杀虫剂控制鸢尾螟的危害,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3、采收球茎时,避免造成伤口;秋季应将枯死病叶移出育苗,防止害虫在其上产卵。
4、选择健康的球茎种植;苗圃要排水良好;种植宜浅不宜深;管理期间浇水应避免喷洒。
5、生长期要注意防治引起鸢尾伤口的鸢尾螟。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