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褐斑病发生在牡丹生长后期。
症状: 叶面出现大小不等的淡色斑点,一般为直径3-7毫米的圆形斑点。一片叶可有1-2个病斑,长期可达30个病斑。病斑中部逐渐变成褐色,前面散布着极小的黑色斑点,在放大镜下呈蓬松状,呈数层同心环纹。当相邻病灶合并时形成大的不规则病灶。严重时整个叶面结痂死亡。叶斑病呈黑褐色,环纹不明显。
病原体: 病原体为杂色尾孢,属于丝孢属和丝孢属。分生孢子梗淡色,偶有隔膜或皱折,不分枝,大小10~352~4 m。分生孢子无色至浅棕色,大小为40-1202.0-3.5微米。
侵染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和落叶中越冬,第二年成为侵染源。借风雨传播,直接从伤口侵入。发病多发生在7-9月,台风季节多雨,发病严重。下部叶片先发病,后期管理放松。盆土太干或太湿时,病害严重。
预防方法
1、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株、落叶,集中焚烧。
2、喷洒50%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或36%First。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50%混合杀硫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灭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