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是常见的食用菌产品之一。具有菌柄脆嫩、菌盖粘稠、味道鲜美的特点。它还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精氨酸。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金针菇产业化养殖在各地迅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据统计,制约金针菇工厂化养殖成败的主要因素不仅是原料、气候、环境和销售渠道,还有产量。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现将金针菇再生法产业化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金针菇再生法产业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再生法与直接生长法(常规栽培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制袋和菌类管理方法均一致的情况下,再生法具有明显的高产优质特征,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商业性。与直接生产方式相比,产量提高约26.5%,商品价值提高约35%。缺点是生产周期增加8天,生产人工和电费略有增加。与普通栽培方法相比,金针菇再生法产业化栽培技术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产品色泽均匀,菌柄粗细均匀,长度基本一致,商品价值高。金针菇再生法产业化栽培技术是金针菇栽培技术的创新。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金针菇可在柄基部产生次生分枝的再生特性,利用工厂化栽培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的灵活性。可控性状尽量抑制初生菇芽的生长,促进菌柄基部的二次分化,产生大量再生菇芽,从而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2 金针菇再生法工厂化栽培技术
2.1 制袋
配方一:棉籽壳70%、麸皮28%、碳酸氢钙1%、石灰1%;配方2:棉籽壳35%、玉米芯35%、麸皮28%、碳酸氢钙1%、石灰1%。各配方水分比例为1.0:(1.3-1.5),含水量为65%。将玉米棒子用石灰水浸泡12-14小时,将棉籽壳与水混合预湿后再混合。将材料混合后装入袋中,使用17.5cm40.00.05cm聚丙烯塑料袋。打孔套袋机套袋,装料高度14.5cm,用直径2.5cm的圆木棒手工在袋材中心打出10cm深的眼孔。将袋内物料绕杆压紧,拧下木杆,用套环和棉塞密封,竖直放置在周转筐内,移入灭菌器内。
2.2 灭菌接种
灭菌通常通过高压灭菌来完成。常规操作后,减压脱气后约2小时升温至121。保持3小时后,停火,自然冷却至常压,然后将菌袋转移至无菌冷却室冷却。也可常压杀菌,袋温100保温12小时以上,出锅炖6小时。当料温降至25左右时,即可接种。接种前应做好菌种检查和消毒工作,选择适龄、健壮、无传染性的菌种。接种可在接种箱内人工接种,也可在无菌室流水接种。
2.3 菌丝培养与催芽
菌丝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22,相对湿度在65%-70%,暗光培养,菌丝生长后期每天适当通风。培养室温度为27-29天菌丝体基本布满菌袋后,每3-4天降温一次,每次降温2-3,温度为袋内降温至13左右出芽,每天适时光照,诱导针尖菇形态。菌袋生长速度要一致,菇袋成熟的同步性要好。要求分批生产的菌袋发芽速度基本一致,即对制袋原料的含水量、袋的密封性、接种时间、发芽温度等要求一致。过程中,室内温度要保持一致,适时翻袋。
2.4 适时开包
正确掌握开袋时间直接关系到再生菇的形成,也是再生菇生产的重点和难点。袋内出菇通常要求在低温、光刺激下不开袋,但由于袋内CO2浓度过高,金针菇生长弱如针尖(或须),不带盖的,俗称“穴位菇”,当菇袋被80%以上的针尖菇覆盖,长约3-4cm时即可开袋。过早或过晚都会对再生菇的成型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过早打开袋子的针尖,蘑菇没有完全长好,再生效果差;过晚开袋,培养基中养分大量消耗,高温条件下易形成烂菇,不利于再生菇的形成。经过14-18天的低温和光照刺激,针尖菇可以覆盖80%的菌袋,袋长3-4厘米。应及时打开袋子,拉出衣领和棉塞,将离料面1cm以上的塑料袋薄膜剪掉。移动到出菇室中间三层栽培架。
2.5 再生菇培养
出菇室温度控制在5-7,相对湿度在75%-80%。再生菇是第一批针尖菇倒下后长出来的。在制冷机组的风力和相对较低的湿度作用下,开袋3天后针尖菇掉落。它们没有继续生长的能力,但也没有完全枯萎。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分化出大量的原基。此时停止强制通风,增加湿度至85%-90%,营造有利于再生菇形成和生长的环境,促进再生菇芽的形成。如果针状菇因透气性好而在袋内长出菌盖,则不易倒伏,产生再生菇。可以手动切断盖子以增强通风并促进萎凋。当再生菇芽长到3-5厘米时,应及时套袋。过早不利于培育壮苗,或抑制再生菇芽的形成;太晚容易导致蘑菇盖打开,降低商业性。套袋规格为20cm40cm,套袋高度高于菇芽顶部3-4cm,菇袋移至栽培架顶1-2层。每天适当通风透光,使再生菇芽长得平整整齐,然后拉袋1-2次,达到拉长菌柄、壮菇的目的。 5-6天后,将栽培袋从栽培架上取下,放在栽培架底部,6-7天后即可采收。
2.6 收获与销售
子实体长到17cm左右,菌盖直径0.5-1.0cm时及时采收;并按市场要求分级包装,将菇根切下,整齐装入指定包装袋中,抽气,扎口,装入纸箱或泡沫箱中,移入温度为3- 5,及时出售。 (作者:吴道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