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菌期管理


一、食用菌管理1、菌丝培养期注意堆放。包装好后的菌袋可在地上或货架上逐层堆放。气温低时,地面应覆盖一层塑料薄膜或麦秸或稻草,以免下部温度过低,菌丝生长不良。一般叠放10-12层;温度高时可叠放2-3层。完成的字形。夏秋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下旬)气温较高时,堆垛间应预留35-40厘米宽的人行道,单层放置,以利于通风。用于堆叠。堆温超过30时,应及时翻堆降温;冬季或早春(11月至次年2月)堆菌时,可用堆菌袋的方法加温保温,促进菌丝生长。做法:木耳袋叠放时,每叠只留一点空隙,或不留空隙,但不要靠得太紧。每4垛做一垛(垛长约4米),然后用塑料布、草苫盖好,叠好。可用于半地下塑料大棚、大棚、空置房屋。另外,在棚内或室内放置干湿温度计,观察棚内或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为控制在60~70%),适时调整,促进菌丝生长旺盛。翻垛是菌丝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每5-7天翻垛一次(上下均匀翻垛,内外均匀),使菌丝受热均匀,菌体生长整齐。翻垛时注意检查是否有细菌污染。如有细菌污染,可单独放置或处理,切勿随意丢弃。如发现菌丝不吃料,应查明原因(是否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原料发霉变质,或室温过低,应变老化等),应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冬季需在棚内或室内生火,注意通风、排气。 2、发芽管理应注意的事项(1)首先在发芽期,要特别注意发芽室的温度,室内温度指标要在菌袋上体现出来.在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在两个袋子之间插入一个温度计,将挂架式培养的放在最上面的架子上。堆栈文化应放置在堆栈的中心。不同品种应控制的包袋温度不同。平菇香菇、木耳的温度控制在28以下,金针菇杏鲍菇的温度控制在26以下。若温度超标,应在早晚延长通风时间,延长通风时间。疏浚袋也要注意降温。 (2)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害虫也开始活动。发芽期要坚持每周喷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杜绝害虫滋生。 2、好菌延迟出菇的原因有很多。菌丝生长后延迟出菇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排查,找出具体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了解菌种的特性和品质。如果该菌株发生退化,结果能力弱,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延迟,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此外,还要考虑食用菌品种的特点。早熟品种在菌类发育完成后可开封产菇。中熟和晚熟品种有后熟期,需要静置一段时间,直到原基出来。可以打开袋子生产蘑菇。 2、品种对温度敏感。有些品种需要一定的温差刺激或抓挠刺激。例如一些香菇、梨菇等需要低温刺激才能出菇。蛹虫草在栽培过程中,一般需要进行划痕处理,才能长出旺盛的草。对于需要温差处理的品种,应在菌种饱满后进行温差刺激,以促进结果。 3、温度不适宜菌丝经过堆肥后,如果室温在平菇品种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很快就会出现菇芽。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原基的形成。处理方法:根据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适时播种; 破块浇水,即菌丝长满物料后,破块浇水35天后,空隙处会形成大量原基。 增压。当菌丝长到一定程度时,在菌床表面放一些小石子,平菇很快就会从石缝里长出来。 曝光。利用平菇的光效,适时光照,可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4、菇床湿度菌床通风不良,或氮肥施用不当,都会使菌丝过度生长,物料表面出现大量气生菌丝,倒伏后形成厚厚的菌被——菌膜形成,会影响原基的分化。

处理方法是刮菌,即菌膜出现后,用铁质工具耙翻堆肥表面,去除老菌丝(膜),然后压实。同时要注意保温保湿,以刺激子实体的形成。 5、氧气食用菌在菇房内必须有适宜的氧气含量。含氧量过低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容易造成不出菇或畸形菇。必要时在菇房内安装排气扇,定期换气,促进菇体生长。 3、菌丝体脱水脱水管脱水表现为表面粗糙,手感刺痛,质量明显下降。 1、主要原因(1)菌袋在发芽期受强光照射,或接种孔胶带脱落,袋内水分蒸发; (2)脱袋时,受到干热风的侵袭,菌丝断裂,营养基质流出,菌管表面干燥; (3)栽培地与菌丝干湿对比大,多发生在旱地菇田。由于湿度低,菌管中的水分被地面吸收; (4)菌床膜保水条件差,如用旧膜有破洞,或盖膜不严密,造成菌床内气流失水; (5)通风不当,揭膜时间长,受干热风影响。 2、应采取的措施(1)如有脱水现象,连续2天加大喷洒菌管的水量,直至手感柔软不刺痛为止; (2)盖紧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90%; (3)可用“喜马水”填满菇床两侧的沟渠,增加地面湿度。 4、菌丝稀疏、生长不良平菇、鸡腿菇等栽培食用菌在原种接种后常出现生长不良、菌丝稀疏等异常情况,个别接种块不发芽,不仅影响栽培和消费菌种的产量也使其品质大打折扣,效益大受影响。一、原因分析(1)基材PH值过高。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大多喜微酸性或弱碱性条件,一般PH值应在5.57.5范围内。 (2)基材含水率高。一般应将原种子基质的水分含量调整到65%左右,最高可达70%左右。超过75%时,透气性差。不能正常生长,不得已延长束头。严重时还会发生菌丝体自溶。 (3)基材变酸败。根据长期实践经验,细菌生长异常(非污染现象),基材酸败是主要原因之一。 (4)基材营养不丰富。大多数蘑菇种植者喜欢从养分输入方面寻找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使用纯棉籽壳甚至纯玉米芯、纯木片为基材,只要正常操作,菌丝生长也会正常,只是速度会减慢,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这个原因可以排除。二、采取的措施

  (1)适当调配基料的pH值。平菇、鸡腿菇等原种的基料,可参考下述基本配方:棉籽壳95公斤、麦麸5公斤、过磷酸钙2公斤、石灰粉2~3公斤,尿素0.30公斤,水150~160公斤。平菇原种可在拌料后随即装瓶,鸡腿菇基料应堆放发酵5天左右再装瓶,因此可适量增加石灰粉用量。但进行装瓶时基料应调pH值至8,经过灭菌后,pH可降至7~7.5,正好适合菌丝生长。  (2)掌握合适的含水率。生产中一般应掌握料水比在1:1.50~1.60之间,但如经堆放发酵处理时,可适量增加用水量,以补充发酵过程散失的水分。生产中大多采用手握法来测水分,可根据经验判断。但基料则无法测出水分,应当根据加水量和水分的流失以及补充情况灵活掌握,备有水分测定设备当然更好。  (3)及时进行灭菌处理,以杀死料内微生物。掌握好装瓶(袋)的操作与灭菌处理间的时间距离,可有效地防止基料酸败。一般要求是:装瓶时应集中人力,最好使用机械操作,在离结束装瓶前约1小时,将灭菌锅进行加温,使之产生蒸气,灭菌室内温度达到80℃左右。尤其是在5-9月份高温季节,更要严格。此后一边继续装瓶,一边装锅,两项工作基本同步结束,加大火力,使瓶内温度尽快达到规定的100℃,此后小火维持沸腾即可。使用高压灭菌设备时,也应使灭菌室预热,以避免基料在达到规定温度前产生酸败。常压灭菌应维持6~12小时,高压灭菌压力达0.15公斤力后维持2小时。  五、接种后菌丝“不吃料”  食用菌接种有时出现“不吃料”现象。所谓菌丝“不吃料”就是接入菌种瓶内的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块的菌丝不生长;有些菌种块上的菌丝虽然生长,但不往料内生长,以后逐渐萎缩变黄。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是:  (1)培养料过干,菌丝不能长入料内。防止的办法是补加水分。  (2)接种箱内消毒时, 熏蒸药量过多或温度过高,致使菌丝因药害而死亡。要求消毒用药必须按规定量使用,防止过量;接种箱在连续接种中,必须有一个通风冷却的间歇时间,防止箱内温度过高和氧气缺乏。  (3)高压灭菌以后 ,菌种瓶内温度尚未冷却即接种,致使菌种块菌丝遇高温而死亡。防止办法是:高压灭菌后,菌种瓶必须在室内自然冷却,接种前要注意瓶温是否过高。  (4)接种铲(钩)未冷却或菌种块靠酒精灯火焰太近,种菌丝被烫死或烧死。防止办法是:在按种时,接种铲(钩)在火焰上灼烧后在管壁或瓶壁上冷却后,再去铲菌种。铲出的菌种块不要靠火焰太近,要迅速通过火焰的上方送入菌瓶内,以免菌丝烧伤。  (5)培育基配方不合理,配制不科学。例如碳氮比不合理、pH值不适、有不良气味等,致使菌种块不萌发或不吃料。因此,要选择科学配方,原料要新鲜无霉变,调整适宜的pH值。  (6)接入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的菌丝体,因在不良环境下长期贮藏,已经衰老,生活力极差,因而失去生长能力 。接种前要必须选择菌丝生长正常,生活力旺盛的菌种。  (7)菌种瓶内潜入螨类,咬食菌种块,致使菌丝消失。防止办法是:应仔细检查菌种瓶内是否有螨类孽生并及时采取杀螨措施。  六、菌丝未发透就零星出菇  正常的情况是菌丝发透以后,恢复几天就开始出菇。而有时菌丝只发了菌筒的2/3,甚至l/2就出现子实体,是不正常现象。有的宣传自己的菌种未发透就出菇是优良的“早熟丰产菌种”,那是骗人的鬼话,实际出现这种情况,是菌种退化的一种表现。也有的属外界因素,如:(1)使用菌种量太大,老菌种块出菇。(2)装料时装得太紧,栽培袋袋口打开过早。(3)低温期太长,含水量偏高等。防止方法:有退化表现的菌种决不能用,选择优质、生活力强的菌种栽培;菌种的使用量控制在20%以内,将菌种块掰成胡桃大小;配料时严格掌握65%的水分,低温季节要采取升温措施;菌丝发后,袋子的任何部位发现小菌蕾,证明菌丝生长阶段已告成熟,下一步是出菇期,此时应打开袋口进行出菇管理。  七、退菌、不发菌或菌丝生长十分缓慢  1、退菌  (1)在发菌期间,菌丝生长不旺,以后逐渐萎蔫,平贴于料面,最后完全消失。此时,培养料很潮湿,呈腐烂状,为线虫污染所引起。用0.1%的碘化钾喷雾,并及时开窗通风,降低菇房相对湿度。为防止线虫发生,播种前可用20%甲醛喷射墙壁及床架,或用等量甲醛和敌敌畏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混合液40毫升,拌料时,含水量不可太重。  (2)菌丝发育正常,以后逐渐消失,并伴随有死菇现象,是螨类危害所引起。多发生在温度高、湿度大的6—8月或9月上、中旬,以棉壳上较常见,严重时,创面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现后,立即涌0.1%的三氯杀螨矾防除,平时注意菇房清洁,及时清除床面死菇及碎片。      2、不发菌或菌丝生长十分缓慢  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干或过湿。如果室温正常,培养料没有酸味、臭味、不发粘,大部分是水分不适所造成,可以适当补充水分或揭膜通风,以调整水分。此外,在10℃以下播种,菌丝也不会萌动,要采取保温措施。也不要在28℃以上播种,菌丝很快衰老死亡,难以定植。  八、菌种出现菌丝徒长  食用菌制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菌丝徒长现象,具体表现为培养料表面生长过旺,形成一层粗壮菌束网并且在培养料表面形成菌被。菌种出现菌丝徒长与培养料的营养。菌种的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光。  1、培养料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是指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食用菌菌种制种时经常会用到麸皮、米糠、蛋白胨、酵母膏、尿素、生长素等氮素营养物质。菌丝生长阶段对氮素的营养需求量偏高,但是,实际调研中,我发现,有一些菇农总片面的认为培养料中营养物质越多越好,总喜欢在拌料时加入过量的营养物质,致使麸皮或尿素等氮素物质营养过多就会造成碳氮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菌丝徒长。所以要根据所栽培品种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培养料配方。  2、培养管理不当  如养菌室温度偏高。多数食用菌菌丝的生长温度为5~33℃。除草菇外,大多数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0~30℃。培养温度的不同,对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菌丝的生长速度会逐渐加快,菌丝生长最快的温度就是菌丝生长最合适的温度,但是并不是菌丝健壮生长的温度。实际生产中,我们为了培育健壮的菌丝常常将养菌室温度调至比菌丝最快生长温度低2~3℃。如果养菌室温度偏高,则菌丝徒长,但菌丝会稀疏无力,不健壮。此外,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过大也会引起菌丝徒长。所以,要求我们在制种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加强通风,适当降温降湿,以抑制菌丝的徒长现象。(来源:甘肃科技报)

标签: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 食用菌种植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