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下)


四、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品种结构不断完善,产品流通市场较为畅通,行业竞争激烈但健康有序,整个行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但在工厂化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布局不合理、技术创新滞后、专业人才短缺、生产成本高、流通渠道不畅、企业融资难等诸多问题。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综合发展水平还有明显差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产业布局不合理,地方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食用菌产业化也处于重要转型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科学调整工厂化产业布局,有利于实现产业新的发展功能定位,实现传统生产与工厂化生产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产业整合升级优化。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中存在一些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受传统生产品种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木腐菌在目前用于产业化种植的食用菌中所占比例较高。远大于草腐菌,仅金针菇杏鲍菇都属于木腐菌,全厂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生产木腐菌的主要原料是木屑。尽管业界一直在开发适合木腐菌生长的替代材料,但木腐菌对木片有不可替代的需求,导致木片资源紧缺,价格和成本不断上涨。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受经济发展基础、劳动力成本、消费市场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产业化食用菌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福建、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和城市,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种产区分布不合理,造成部分地区产品“过剩”,产业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生产成本远低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如果能合理引导和普及食用菌消费,食用菌生产将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空间。工厂化生产企业主要关注产量和市场价格,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市场细分不够,导致大部分消费者只把健康食用菌产品当作普通蔬菜来消费。健康和营养益处被低估了。对此,应借鉴我国乳品行业细分市场的成功经验,做好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定位,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产业效益最大化。

(二)技术创新滞后,成果转化缓慢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问题上改变了以往“等、靠、要”的思路,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调研中也发现,食用菌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难以形成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研发资金和人才匮乏,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在资金投入方面,60%的受访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值的比例低于2%,35%的企业在2-8%之间,只有5%的企业能达到以上水平8%。从技术人员配置来看,大部分研发人员是来自生产现场的技术人员,只有少部分真正从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三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认识不足,行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奖励。这些都是造成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技术创新滞后、成果转化缓慢的原因。

技术市场不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缓慢、技术创新存在风险隐患等是食用菌产业尚未形成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的主要原因。由于食用菌产业技术的开放性,科技创新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垄断技术,也不愿看到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被竞争对手使用,这使得研发技术在企业间流动难的。此外,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移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技术创新企业与后续企业的利益差异不大,因此多数企业更倾向于实施低风险的后续战略。目前,我国食用菌机械设备制造业专利侵权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了行业在自主创新和保持创新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专业人才短缺,企业主体薄弱

通过调研发现,在全国600多家工厂企业中,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只有不到5%具有专业背景,而95%以上是土生土长、自主创业转型而来。教蘑菇农民。企业管理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不足10%,相关食用菌院校培养的专业科技人员主要留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食用菌产业化生产专业人才的缺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地方食用菌主管部门缺乏熟悉现代食用菌产业的管理人才,如何整合的问题农民进工业产业体制问题尚未解决。二是缺乏熟悉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的管理人才,导致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观念落后、缺乏创造力等问题;三是缺乏实用技术人才。技术支持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物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缺乏一批秉持变革理念、掌握先进技术、善于战略转型、勇于承担风险的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一支有技术、有管理能力的新时代菇农队伍。

(四)生产成本高,行业竞争激烈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近年来,原材料、各种投入、厂房和机器维护及折旧等材料成本持续上涨,人工成本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物流成本也成为制约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据调查,个别企业的产品物流成本高达15%左右。物流成本高的原因,与鲜活食用菌的独特属性有关,也与我国冷链仓储物流的发展现状有关。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制约食用菌产业化产品市场流通的物流瓶颈。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厂企业

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旦行业市场趋于饱和,粗放经营的“好日子”也终将结束,竞争策略将从拼速度、拼规模、拼成本转向拼质量、拼服务、拼利润,以往被快速成长掩盖的经营“短板”问题将暴露无遗。加之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市场行情低迷,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最终产品利润下降,食品安全高压态势,这些都有可能给行业带来重新“洗牌”的机会,使得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的竞争日趋加剧。

   (五)流通渠道不畅,价格波动较大

    在对食用菌产地市场和农批市场的调研中,有的经销商认为当前我国食用菌流通市场还没有统一的交易原则,很多中小型市场甚至处于无序的状态,市场建设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步伐。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流通的设施设备,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生产者得到的信息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生产盲目性大。在流通手段与方式上,直销、代销等简单粗放的推销方式仍然是主体,经销市场和经销商之间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没有形成市场流通的信息共享和整体合力。而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我国食用菌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出口批量小,营销难度大,营销成本高,出口企业开拓市场的动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流通渠道的不畅,市场给出的反应之一就是部分产品的“过剩”。面对危机,部分企业选择的是减产或者关停,而减产的大部分企业受搜集信息意愿和能力限制,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深度分析,与市场有效对接能力差,难以对市场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只能简单地根据局部地区当时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安排生产。亏损时,大家就开始大量减产;赚钱时,大家都一哄而上、争相增加产量,形成周而复始却又无章可循的价格波动。同时,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缺乏有效的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定价话语权,使工厂化产品价格直接受制于供求关系,不能较好地反映其价值,价格忽高忽低,振幅较大。

   (六)弱质产业定位,企业融资困难

    食用菌产业虽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典型,但农业弱质产业的定位,决定了企业融资难似乎不可避免。调研中从相关金融和投资机构了解到,以下几种因素导致了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是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信息透明度比较差,信用意识淡薄;二是企业土地、房产等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较少,而机器设备变现能力较差,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机器设备抵押贷款非常谨慎;三是企业受技术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经营水平较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经营利润率偏低;四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虽相对传统栽培模式管理更规范、技术更成熟,但受产业链上下游影响,始终无法摆脱农业属性“靠天吃饭”的状况,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基地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造成技术、资源不能共享,风险不能共担。银行出于风险管理的理性选择,形成了对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恐贷”和“惜贷”现象。

    随着近两年食用菌市场价格的连续波动下滑,很多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对食用菌工厂化项目的投资意向变得更加谨慎,多是持观望状态,看后期发展状况而定,食用菌项目融资十分困难,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只能经营放缓、扩张停滞,有的甚至停产、倒闭。

   (七)政策支持减缓,发展信心回落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以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循环农业特性以及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很多产地农业支柱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各产地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从土地、资金等方面也给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近两年,随着食用菌产业原材料短缺、生产成本高涨、效益下滑等制约因素的显现,部分地方政府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政府引导、大干快上变为谨慎观望或是任其按市场化规律自由发展,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减缓。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方面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过去企业建设用地审批、银行贷款申办、劳动力征集等工作都有政府的帮助和介入,有的产地甚至给出企业每生产一个菌包政府就补助多少钱的扶持政策,用以招商引资和刺激企业扩大产能。而现在就不同了,食用菌工厂化项目不再是地方政府施政的“香饽饽”,大部分企业缺少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措施,加上日益下滑的产业效益,很多企业生产经营变得困难重重,影响了从业者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五、对工厂化生产的发展建议

    在我国食用菌工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企业必须看到正在发生的行业生态环境的变化:一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二是生产成本且行且涨,三是质量安全要求更高,四是生态友好成为行规,五是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六是产业链经营已成常态。显然,未来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优胜劣汰将更为明显,转型好且快的企业不仅能够很好生存,而且可以借助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发展壮大;而抱着过去经验不放、固守经营的企业寿命会越来越短。 

   (一)加强技术和设备创新,提高智能化生产程度

    智能化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工信部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农业智能化体现在资源利用、生产精细化管理、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等各个方面。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代表,其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领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如机械设备控制系统、工厂化环境控制系统、原料发酵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真正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但往往存在投资过大、系统维护不方便等各种制约瓶颈,再者就是要求管理操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这些都限制了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开发低价位、实用型的智能系统,对于推进我国食用菌智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据调查,目前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领域迫切需要的是低成本、操作使用简便的实用型智能机械和设备。在这方面,连云港国鑫食用菌设备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该公司以“国内一流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成套设备”为目标,将设备智能化和使用平民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国产食用菌机械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广泛适用于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和蟹味菇等食用菌大规模工厂化和半工厂化生产,而价格仅相当于进口设备的1/3,目前已占有全国70%的市场份额。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特别是技术管理上的成功举措,连云港国鑫已发展成为国内较大的专业从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成套设备研究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完善数据和信息建设,融入互联网新型业态

    当前,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食用菌产业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健康发展,应大力推进“互联网+食用菌”行动,以发展现代化食用菌产业为目标,把互联网思维渗透到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中,用“互联网+”的思维把物联网、产品销售和要素服务通过大数据融为一体,推进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应利用互联网的新型思维,加强和完善行业大数据和信息中心的建设,实现前端思维模式、行业数据与生产实际的融合发展。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将各企业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整合起来,实现行业共享,减少企业基础项目的重复投资;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培养和改变一批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具备现代经营理念、能全面参与现代食用菌生产和经营的新型菇农和经营主体;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强网络电商、跨境电子贸易等新型交易平台的打造,改变行业产品交易单一的落后局面;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国际间的行业资源,大力推动食用菌国际间的技术合作。

   (三)疏通融资和投资通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融资难是世界性话题,在我国食用菌等农业企业中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在本次调查中,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偏高。很多企业近几年的较快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有些企业想扩大发展规模或研发新项目,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资金需求较大,企业自身资金能力无法满足需求,又缺乏银行融资所需大额抵押物,难以取得信贷支持。融资难已经成为了限制很多食用菌企业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建立完善的行业信用担保体系,给不具备银行贷款条件,但有发展前途、市场前景良好的食用菌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二是引进“主银行”制度,银行向食用菌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贷款,直接持有企业的股份或股权,派出董事、监事进入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并在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时对其进行解救或重组。三是在创业板、股权中心上市,除了融通资金,还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分担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经营。四是通过“众筹”、“合并同类项”等资源整合手段,从产业并购重组中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在食用菌企业成长中,资金融通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仍需各自规范行为,增强诚信,走企业自筹、政府扶植、完善信用担保、银企联合、资产重组、合理上市等多元化道路,解决企业成长资本不足的难题。

   (四)搭建电商和贸易平台,构建多元化经销市场

    建设和完善一个竞争有序、管理规范、公平公正的食用菌产品经销市场和物流体系,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能够高效进行的必要条件。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已成为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依托“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农批市场专营区、超市和菜市场专营柜台”为营销平台,经由各地经销公司、配送公司和个体商户及经纪人组成的庞大市场体系,在服务产业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果品、茶叶等农产品市场体系相比,食用菌的市场体系建设还很不规范,与市场配套的社会化服务还不完善,市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还有待提高,产销对接的环节还不算通畅,特别是在网络营销和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发展上还很滞后,就市场而言还远不能适应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食用菌产地要对现有的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加强“集配”功能建设;食用菌销地要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食用菌专营企业强化交易功能,发挥品牌的力量;行业相关部门和企业要探索建立产区与销区、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食用菌流通体系,积极推行直销联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打造网络电子商务、跨境电子贸易等新型交易平台,构建食用菌产品多元化经销市场。

   (五)开发珍稀和高端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随着生产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金针菇、杏鲍菇等一些常规工厂化产品的供需矛盾逐步加剧,销售通道越来越拥挤。工厂化企业如何研发新的珍稀和高端食用菌生产品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今年的工厂化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开始关注一些集食用药用功能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的开发和生产。灰树花、北虫草、鹿茸菇、蚝味菇等菌类被很多企业规模生产,且产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药食兼用的珍稀类产品销售价格一直很好,市场前景可观。随着未来产业智能化、现代化的推进,更多的食用菌品种实现工厂化生产是必然趋势。工厂化企业应加大对珍稀新品种的研发和生产,抢占市场先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六)实施加工和品牌战略,创造高效益增值空间

    当前,产品品牌在市场流通中的引领消费作用越来越凸显,品牌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名称,更给企业带来了溢价、产生了增值。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品种里拥有一些行业品牌产品,如“雪榕”金针菇、“绿雅”杏鲍菇、“丰科”蟹味菇,还有“曦皇”、“如意情”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业界具影响力的品牌,在引导市场价格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食用菌企业应积极做好产品质量和品牌创建推广工作,努力使更多的品牌产品进入市场,引领消费。我们、食用菌市场编辑部也连续多年利用自身网、刊、报及会展活动等多位一体的宣传平台,为一些优秀的品牌宣传造势,希望通过传媒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企业建立品牌效益。

    另外,目前我国工厂化食用菌产品的加工率非常低,市场常见的加工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生产企业加大对食用菌配套加工项目的建设和投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大这类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实现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化升级。

   (七)注重培育和保护人才,构建新生态产业队伍

    培育和保护食用菌专业人才,当前可以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应加大对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各种载体,加强舆论引导,展示产业亮点,吸引从业群体。二是抓紧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重点对企业负责人开展市场营销与管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合作知识及有关制度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对各级食用菌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正确指导实践的工作能力;提高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实效,培养有合作理念、懂经营技术、能够接收市场竞争法则的菇农和产业工人群体。三是积极培育工厂化企业负责人的进取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食用菌工厂化创新经营方面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逐步构建新生态的食用菌产业队伍。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发展新常态,要实现持续的中高速增长目标,必然催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有增无减,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食用菌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实践证明,善变者则道路通畅,固守者则难以为继。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要善于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去主动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从过去粗放利用资源、依靠战术营销的发展,尽快转变到集约使用资源、发现替代资源、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只有不断变革、持续创新,企业才能俘获优质生产要素,提高要素产出效率,保持竞争优势,适应新常态,获得新发展。 (我们  食用菌市场编辑部)

标签: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 快速食用菌种植
  • 更多栏目最新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