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栽培技术


1、剥皮留“筋”就是剥掉厚皮,留3分钟左右的内层皮。树干粗的砍6格,留6根“筋”,树干细的砍4格,留4根“筋”。留“筋”的作用是便于菌丝取食,剥皮是在与树干平行的方向上,每边切出斧头宽的树皮。剥皮使树干容易干燥,留下“串”是为了保留形成层附近含氮和糖分的养分。 2. 打码时及时锯桶。从冬至到惊蛰,树干已经干了70%。这时可将散落的树木收集起来,锯成短筒,码成“井”字形,高约1.5米。叠放的脚应加垫以利于通风。桩顶要铺上树枝和树叶,以防被雨淋湿。这样,则料筒容易晒干,而料筒的长短,要视树干的粗细而定,粗短细长,一般长0.8-1.1米左右。另外,海拔高、气温低的地方,枪管可以短一些。 3、选好田,早挖田,深挖田。选择排水良好的地点,选择向南、背风、向阳的向阳坡。在丘陵地区,可选择稍微阴凉的地方。选择老林场是很有必要的,但老茯苓场不能继续做地窖,老地窖容易出现“烂窖”,每年都要更换。要选择缓和的向阳坡,坡度在10-30度左右。土质宜为骨质土(即粗砾石占7分,壤土占3分)。田间开挖要早,入冬前开田。经过一个冬天的晒霜风化,通风排水良好,病虫害就会少一些。发掘现场需要深挖,深达50多厘米。田间的石头、草根要挑干净。但要留根在田间,让“神茯苓”(即茯苓围绕须根节)生长。挖好后,开隔间、开沟,以利水分涵养和排水;车厢宽度约2-2.3米,长度视地形而定。开口应垂直于山坡,就像梯田一样,以减少水土流失。 4.做好引导。即做好茯苓菌种的扩充工作。据大别山地区生产茯苓的经验,以茯苓的菌核为种子,称为“肉银”。最好用当年产的新鲜茯苓作种子。选籽时应遵循三四原则:选用皮薄、粉够粉、粒白、果肉足、水分足的,选用大小适中的茯苓作肉;不要选择太大的,太大的打开后,中间部分没有外层菌核壳保护,被雨水打湿容易腐烂;不能太小,因为浆液水分不足,生命力不强,不宜播种。它不应该很硬并且没有果肉水样;更不用说发黄和腐烂了。总之,要用高产、优质、可制成“刨片”(片状的高级茯苓产品)的茯苓作种子。一般70-80天后,菌丝长好,即可取出进行“引种”。这种介绍被称为“木头介绍”。可通过以下标准来衡量幼苗是否长势良好:桶是否长满菌丝,淡黄色,有小苗;桶顶、桶底、里外成熟均匀,有清香,白绒,为上品。纯黄太老,全白太嫩。所以一定要把握“火候”。 5、选择用好当年接种用的“肉引物”。 “肉印”最好用前茬的新鲜茯苓,现挖、选、碎、窖。如果你用储存的茯苓做种子引子,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那些在“发汗”时长出白色霉菌的。每百窖用银陵17.5公斤。 6.适时窖藏。窖藏的季节从小暑到大暑,最迟不能超过夏末。这样,茯苓可以反年挖收。从三伏天出发的好处是可以避开雨季。茯苓含水量低,品质好,不易腐烂,便于贮藏和加工。下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挖窖要与箱体表面垂直,且与上坡方向一致。 抢晴空,攻打地窖。下窖时,材料要稍干,土壤要湿润,天气要晴朗。下雨天很容易挖坑。 放入桶内时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桶要牢牢固定在地窖底部,这样才能保持湿润而不漏气。 播种量(即接种量),一窖4-5管小树,每窖播量150克;一窖2-3管,250-300克;单窖粗料管,下引380-500克。总之,估计50斤干料,1斤左右最合适。吸料不足过多易导致异常早熟,从而造成减产。

一般每窖用7.5-11.5公斤木桶,每7.5公斤木桶最多可放5公斤茯苓。 引用方式有“抖音”、“贴音”、“垫圈”三种。把“印”放在桶上端锯边上的,叫“抖音”;将“阴”直接贴在桶身上部的称为“贴”;底部)称为“焊盘指南”。无论哪种方式。它的要点是肉的白色口(即菌核的内部部分)必须紧贴桶身(木质部和“筋”)的部分或切面,肉的表皮应朝向向上和向外。这样,一方面木耳丝容易在木桶上生长,同时也可以防止肉被雨水淋湿而腐烂。 覆土、清室、清沟。原则上要深挖窖浅,深埋浅盖。用土粒把肉塞紧,防止脱落,吸收水分,保持水分。一般铺土3厘米左右,将车边泥土抹平,及时清理车沟,以利排水。 7、加强地窖管理。入窖后15天左右,应检查一次种子的补料情况。如发现菌丝未与桶相连,应及时补充。重阳节期间(十月上旬左右),再检查菌丝发育情况。每逢雨前后,应及时清沟、挡渣。同时,要经常检查覆土情况。麦花期一到,正是茯苓发育壮大的时期。随时盖裂缝(用土盖住土面裂缝),避免风吹。一是保持水分,二是防止菌核上子实体的产生,消耗养分,防止日晒雨淋。淋雨以防止啮齿动物和昆虫。微火前后,检查茯苓成熟度,以便及时入窖。

标签:
  • 食用菌种植经验
  •  
  • 有效食用菌种植
  • 更多栏目最新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1 日本鹿茸菇生产与养殖1.1 历年产量鹿茸菇味道鲜美,市场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