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郊白灵菇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初探


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市新洲区,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白灵菇种植规模由小到大,种植方式不断更新,种植效益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种植规模已达300万袋,种植效益实现了10000袋、10000元的净收获。种植规模在湖北领先,白灵菇成为武汉继双孢蘑菇后的又一主种。发展白灵菇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潜力和优势正在得到有效释放,也为边远山区农村的农业增效增收增添了新途径。通过认真总结近五年来白灵菇示范推广的经验,我们认为要实现白灵菇的高产栽培,必须坚持“三化”:一是技术全面优化:在整个种植过程中,从前到后,各方面的技术都要组装搭配,善于组合拳,都落实到位;二是关键技术量化;温度、湿度、PH值指标,锁具锁定,定义明确,一目了然,标准化生产;三是应急措施强化:要关注气候变化,及时开展灾害治理,确保关键措施不丢失、核心环节不出错。关键技术是: 1.准备材料和搭棚1.确定合适的种植时间。确定适栽期有三个依据:一是坚持品种生长与当地气候的有效衔接,在遵循白灵菇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温度。 “培菌百日,结果一次”。当当地气温上升到最高并开始下降时,正是播种的好时机;二是坚持产品上市高峰与产品消费高峰有效衔接,鲜白灵菇消费高峰为元旦至春节,力争产销高峰重叠。坚持生产内部有效衔接,即制袋、灭菌、接种时间要衔接好,确保及时有序、保质、规范完成。根据总结的经验,武汉地区白灵菇种植适宜期为9月中下旬,菌袋接种于9月底或10月初结束。 2、优化原料配方。白灵菇是一种木腐菌。基于围绕高产目的丰富底物的考虑,围绕菌种生长速度考虑原料的渗透性,围绕生产成本考虑当地资源,原料基本配方为80%的:棉籽壳、稻壳10%、麸皮4%、菜籽饼2%、石膏1%、石灰3%。棉籽壳要求新鲜、无霉变、无结块;新鲜的麸皮,没有发霉,而且是大块的。 C:N 为1:15-16。一般情况下,一个木耳袋准备0.5公斤棉籽壳。 3、搭建标准菇棚。制袋前应搭建菇棚。菇棚设计成简单的蔬菜工字棚,外罩无色和有色(黑色)双层膜。菇棚选址靠近水源,交通方便,开阔。 10000个菇袋的菇棚规划长35m,宽7-8m,高2m。二、准备材料袋。白灵菇袋子的制作分为三个步骤:混合、装袋和消毒。技术要求如下: 1、摇料:最佳制袋时间为9月中旬,气温28。料袋选用低压聚乙烯或高压聚丙烯塑料袋,规格为17x35cm。制袋时,拌料要均匀,加水要适量。遵循“宁干不湿”的原则。基材:含水量1:1,含水量55%。含水量太大,O2不足,会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配料要求:先将棉籽壳铺在硬化部位,然后是麸皮、石膏、半原料(1组1000公斤,1号7公斤,2号15袋,50号) 3)kg的3)混合均匀,然后和棉籽混合壳,翻面混合2-4次,直到干料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石灰水到干料中,翻面湿成分2-4 倍。若采用机械混合,则将原料、辅料、半原料按比例加入混合机中充分混合,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均匀。做到主辅料高度均匀,PH7.5-8.5,含水量55%(即捏紧成球,落地散开)。 2、装袋:装料时要松紧一致。塑料袋两端留3-4cm,两端扎紧,每袋装湿料1公斤。 3、杀菌:通过高温杀灭原辅料中的虫卵细菌。 (1).采用高压灭菌,将锅炉调至2个压力,100-120保温4小时; (2).采用常压灭菌,架起灶锅,升温至100,保温10-14小时,中间不降温。

不管采用高压灭菌还是常压灭菌,都要攻头留尾控中,把好菌一口气干掉。菌袋在灭菌灭菌时井形堆放,并预留空气流通通道,方便上下畅通,不留灭菌死角,确保灭菌彻底。三、接种1、选择优良菌种。白灵菇品种具有耐低温、喜中温、怕高温的特点。根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特点,世代选择中温型菌株。 2、做好接种消毒工作。接种室采用熏蒸或喷洒消毒。熏蒸用的是毕节氏药物,分布点多,消毒效果好。喷剂使用的是宝谷王或康佳洗洁精等药品。 3.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接种。将灭菌后的料袋移入菇棚内,依次堆放。待料袋温度降至28以下即可开始接种。为避免高温的影响,最好在早上或晚上接种。 4、采用科学的接种方法。采用两端接种法,先接一端,再接另一端。为使菌种良好、快速生长,应改进接种方法: (1)适度增加菌种接种量,500ml瓶菌每瓶接种15袋; (2).将一点菌变为多点菌,从而实现多点发芽,产生优势菌丝团,实现快速覆盖,杜绝杂菌污染的机会; (3).菌袋微孔透气,接种后扎口时大豆留有较大空隙,保持良好的供氧条件,促进细菌生长。 (5).实行无尘接种。在温室接种时,尽量做到空间环境洁净,基本保证空气中无粉尘。 4、菌袋培养在菌袋培养阶段,要求尽量缩短菌种的培养周期,适当延长后续培养周期。 1.毛发管理。在发芽初期,温度控制是主要方法。菌袋温度控制在28左右。接种后3-4天不通风,袋内温度达到30。尽量少通风。 4天后适当通风,逐渐延长通风时间。通风。袋内温度控制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棚内空气新鲜。人进入菇棚时,应无呼吸困难、无异味。 (1).翻堆捡杂:接种后第10天开始,注意翻堆捡杂,翻堆料袋,换个方向,上下移动,将下部菌袋翻到上面的部分;在压力下转身摆脱压迫;所有被污染的、死的、漏接的连接都清理干净,重新灭菌或重新接种,以提高菌袋的成功率。 10天一次翻堆捡杂,以后一周一次。早晚翻堆捡杂物,用BJS消毒液消毒。 (2).耐高温:武汉郊区的气候特点,九月份经常出现高温。

温天气,“秋老虎”下山对白灵菇菌丝发育危害极大。因此在生产上,就要采用各项稳定温度的措施,来适应白灵菇菌丝的生育需要:①利用昼夜温差,白天盖草帘降低温度,夜间打开草帘排除热量,保持温度平稳;②利用遮阳网降温,菇棚上盖草帘,草帘上再盖遮阳网,遮阳网高出草帘90公分,可降低温度3—5℃;③利用反光膜,在菇棚上方架设反光膜,也可降低温度3—5℃;④菇棚表面喷水,在高温时段定时在棚顶覆膜上喷水,降低菇棚温度。    (3).防低温:在养菌期如遇低温连阴雨天气,要集并菌袋,集中码堆,利用菌袋自身温度来稳定温度,保持发菌速度。一般要求袋头封面时间为6—7天,接种后35—45天菌丝长满菌袋(发菌速度0.3—0.4cm/天)。     2.后续培养管理:菌丝长满菌袋后,最少需要后熟15天,如果生产时间允许,后续时间达30天更好。从而使菌丝继续分解吸收培养料的营养,并分枝繁殖,促进菌丝浓密雪白,菌袋变得坚实,手摸有坚硬感,手拍发出“嘭、嘭、嘭”的响声时,说明菌袋已生理成熟,这样才具备现蕾出菇的条件。生产管理要求:后熟期控制棚内环境温度为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80%,提供散射光,棚内有适量的新鲜空气,以利菌丝健壮发育。     五、菌袋催蕾管理。    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在当地第一次寒潮到来时实施催蕾。     1.补水。当菌袋生理成熟后,抢住在低温到来前补水,补水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不补酸性水,水的酸碱度在PH7以上;二是不补低温水,水的温度与菌袋温度大体一致;三是不补过量水,菌袋含水量65%左右(手捏培养料能滴1—2滴);四是不补污染水,选择洁净的水补水,塘水要消毒后才用。    2.搔菌(破膜惊菌)。在接种的部位将老菌皮挖去,挖面2cm2,深度0.5cm左右,通过搔菌,为定位、定量现蕾与出菇打好基础。    3.催蕾。搔菌后3—4天产生菌绒(产生菌绒适温8℃)即开始拉温差催蕾,保持高低温度差在10℃左右,其时间分别为:低温在0℃以下,拉温差时间为2—3天;低温在0—4℃,拉温差时间为5—7天;低温在5℃以上,拉温差时间为7—10天。当看见大批菌绒倒伏后即可现原基。为了顺利达到拉温差的标准,要白天关闭菇棚升温,晚上掀开菇棚降温。在搔菌→现原基阶段要保证菇棚湿度,菇棚相对空气湿度稳定在85%左右。    4.菇蕾管理。在原基(米粒大)→幼蕾(黄豆大)阶段是白灵菇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在生产上要防止出现“六死”现象:    (1).防干死,空气湿度在70%以下菇原基及幼蕾易干死;    (2).防热死,菇棚温度在18℃以上时菇原基及幼蕾易热死;    (3).防晒死,菇原基及幼蕾在遇直射强光下易晒死;

    (4).防冻死,当菇棚在4℃以下温度条件下菇原基及幼蕾易遭冻害致死;    (5).防大风刮死,菇原基及幼蕾最忌怕干热南风;     (6).防淹死,当菌袋水分过量时,菇原基及幼蕾易淹死。

标签:
  • 学习食用菌种植
  •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教程
    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教程
    白灵菇又名阿魏菇、阿魏菇子兰、阿魏菇。白灵菇肉质细嫩
    白灵菇栽培的菇房处理
    白灵菇栽培的菇房处理
    用于栽培白灵菇的菇房一般都有蔬菜保护,如日光温室、温室
    最新白灵菇“短育”栽培方法
    最新白灵菇“短育”栽培方法
    白灵菇菌袋长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直接出菇,只能经过一
    白灵菇“短育”栽培掌握方法
    白灵菇“短育”栽培掌握方法
    白灵菇菌袋长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直接出菇,只能经过一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