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月是平菇黑斑发生的高峰期。平菇黄斑病又称黄褐斑、褐斑病或菊花病,是平菇生产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可发生于原基、幼菇期至成熟期。由于生产环境特殊,一旦发生,传播速度非常快。黄斑病会影响商品菇的外观,导致食用价值的损失。病情严重时,损失可达50%以上。广大菇农要加强黄斑病的鉴别诊断,做好防治措施,防止平菇黄斑病的发生和迅速蔓延。
症状识别
平菇黄斑病是由假单胞菌引起的。发病初期,菇体表面出现淡黄色斑点。湿度大时,病部有粘湿感,渗入组织,使菇体腐烂,并伴有粘稠分泌物。散发恶臭,影响平菇外观,失去食用价值。
发生规律
平菇黄斑病喜高温高湿环境,经过阴雨、雾霾或沙尘暴天气,浇水后通风不良,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一般深色品种比浅色品种发病率高,病害严重;种植年限长的菇棚病害较重。此外,菇蚊可传播病菌,加重危害趋势。
防控要点
合理喷水,加强通风。喷水所用的水源必须清洁,尽量采用定时微喷,浇水后及时通风。在保持菇棚内湿度适宜的同时,防止菇盖积水,棚内闷热,防止黄斑病的发生。
做好菇棚情况监测。保持环境清洁,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和清除病菌,防止病害传播。
加强蘑菇蚊蝇防治。采用防虫网、黄板、诱虫器等物理防治技术,阻隔诱捕蘑菇、蚊蝇,减少害虫的发生和传播,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科学防治药物。发病初期,出菇间歇期可用6%春雷霉素水1000-1500倍液喷施,安全间隔7天,安全间隔内禁止采收。 (作者:施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