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斑点病斑点病又称褐斑病。病原体是托拉假单胞菌。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漂浮在空气中或污染食用菌覆盖的土壤,也可通过菇蝇、线虫和工蚁传播。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症状:主要为害菌盖和菌体表面组织。感染后,菌盖上出现椭圆形或纺锤形黄色或淡褐色病斑,继而转变为黑褐色凹陷斑点。当斑点干燥时,菌盖裂开,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偶尔在菌柄上出现纵向凹陷的斑点,很少感染鳃。病斑有时在蘑菇采收后出现,尤其是食用菌在变温条件下放置,菇盖表面水分凝结时,更容易出现病斑。
防治措施:忌菇盖表面积水,土面过湿;减少温度波动,防止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应降低到85%以下;喷1:600倍次氯酸钠漂白剂;保持菇房清洁,清除菇根、死菇、残菇等。
主要有害对象:双孢蘑菇
2.干挺度
干燥病是由假单胞菌属细菌引起的。在一批蘑菇中,症状可出现在蘑菇的任何位置,与病区食用菌菌丝相连的地方可能蔓延。一般认为,致病菌是沿着食用菌的菌丝传播的。在病菌床上,若用塑料薄膜隔开病区,则干僵不蔓延。有关专家指出,这种病害的发生与一种叫做毛竹菌的木腐菌有关。因此,使用感染木材腐烂真菌的材料很容易被病原真菌感染。
症状:食用菌感染后,子实体变形,淡褐色,菌盖歪斜,菌柄稍膨大,但不腐烂,而逐渐萎缩、干枯。若病菇菌盖破损,还可发现黑褐色斑点变色组织。
预防。可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区与健区食用菌菌丝相连。目前没有化学防治方法。
主要有害对象:双孢蘑菇
3.烂耳朵
银耳、木耳采收不及时,耳体过熟,易沾染细菌腐烂;闷热、通风不良、木耳或堆肥太湿、银耳菌丝体活力差、病虫害和细菌的影响、农药使用过量或pH值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耳片的正常生长,造成烂耳。
病症:黑木耳烂耳又称“流耳”、“糖耳”、“水烂耳”等,是细胞因充水破裂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黑木耳接近成熟时,不断产生担孢子,消耗子实体中的养分,使子实体趋于老化。此时湿度大,温度高,光照差,通风少,常发生溃烂。
防治措施:细菌或害虫也会引起黑木耳烂穗。及时采收,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烂穗。
主要有害物:木耳、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