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 轮枝霉病


黄萎病(又称干泡病、褐斑病、干腐病、黑斑病等)(1)病原体

真菌黄萎病属于半知菌亚门、焦孢菌目、火藻科和黄萎病属。分生孢子单细胞,分生孢子梗呈轮状。该病原菌抗逆性强,生命力强,是双孢蘑菇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2)症状

蘑菇从受感染到出现褐色病斑大约需要14 天。蘑菇菌盖和菌柄在分化前易感,形成灰色组织团,类似于疣孢菌引起的硬皮泡泡状团块,但颜色较浅,体积较小,质地较干燥。晚期感染初期,菌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的针状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中间形成凹陷,与细菌斑点很相似。凹陷部分呈灰白色,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质。若菌柄被感染,菌柄变粗变褐,发育成结节状,表皮组织粗糙、褐变、剥落。蘑菇顶盖出现皱缩,个别蘑菇菌盖干裂;此时,病菇基本枯死,出现干枯症状。

发病初期,原菇基部可变形。幼菇受害时,菌柄或基部可出现褐色条纹,菌盖上布满褐色斑点。病蘑菇向一侧生长。将病菇切开观察。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疏松,但菇体未腐烂,无异味。干疱病有3个显着特征:一是菇盖表面黑褐色凹陷,附着白色粉末;二是刀柄粗细不均,变形;干枯。特别是特征三是区别于细菌性疾病的重要标志。

(三)发生特征

黄萎病的主要侵染源主要是覆盖土壤和周围环境中的黄萎病孢子。病原菌菌丝体在双孢蘑菇阶段已经形成侵染,但不表现出污染症状,与正常基本相同,但菌丝体基本保持沿双孢蘑菇菌丝体同步生长趋势。此时,病原体的菌丝已扩散到最大程度;在出菇期,病菌的菌丝体可侵入双孢蘑菇内部,“喂养”子实体的营养和水分为己所用,使幼菇乃至成菇无法正常发育,形成死蘑菇。

菇床发病后,病菇上的病菌孢子会随着气流和孢子的喷洒向四周扩散。昆虫、螨虫、人和工具也可以传播。这种病害多从采蘑菇后的残渣开始传染,主要是从菌柄的折断部位传染,然后扩大蔓延。黄萎病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C左右,低于12`C时,生活能力很差,基本不会出现有害症状。

(四)防控措施

选用优质、高耐药菌株。由于技术条件所限,目前无法对该菌株进行解毒,应引进适龄高抗菌株。

对菌种培养室、菇棚进行消毒。彻底打扫内外卫生,病虫害喷两次,用辛硫磷适量防虫。在菇房的床架、地面、墙壁等处喷洒500倍的疣防霉液进行预防。

基料的二次发酵。病菌孢子在发酵初期萌发,在二次发酵中易被杀死。虽然成本略高,但可以防患于未然。

生长期管理。发芽期每隔3-7天喷一次香菇等药剂,以抑制外来病菌。出菇期间应严格控制水分、空气、温度、光照等条件,尤其要严格保持覆盖土层的适宜含水量和棚内通风,并喷药防治外来病原菌。

病后处理。如发现子实体危害干水疱病,应扩大1-2米面积,清除子实体和覆盖土料,所有入棚工具用20倍水浸泡甲醛稀释3小时,然后放入5%的石灰水中消毒;新覆土材料经过百病无痕处理;菇棚地毯式喷药40遍,一次无痕;加强防虫措施,防止昆虫将新的病原菌带入棚内;将清理干净的病残体和覆土材料焚烧或深埋;在棚外和墙面上喷洒500倍多菌灵(纯粉)溶液。

覆土材料应进行常规灭菌和填塞处理。若采取各种措施后病害仍继续发展,可将覆盖土全部清除,换上无病土,重新覆盖,控制病原。

用500倍多菌灵溶液或1000倍百菌清溶液或2.5%甲醛溶液喷洒患处。省站研制的“高效杀菌剂”防治效果好。病房喷洒2%甲醛溶液,或0.3%波尔多溶液,或0.2%多菌灵溶液。

.降低温度和湿度。在菇房不降温的情况下,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控制空气湿度,使相对湿度不超过95%,将温度降至17以下。

发病初期,立即停止喷水,降温至15`C以下。同时可在病菇周围喷2%甲醛、1:500倍的优美净药液或100倍的白冰祛毒亭,连续喷2次以上。危害严重时,先将病菇全部清理干净,停水,通风晾干,烧毁病菇后喷洒农药,刷50次,病菌一扫而光,可抑制病菌传播。

使用500倍的优美净药水或600倍的多菌灵溶液擦洗所有可能带菌的工具和材料;同时彻底杀灭害虫,防止害虫携带病菌进入棚内。通风除去毒气后,进行出菇管理。

标签:
  • 菌害防治方案
  •  
  • 菌害防治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双孢菇——麦粒培养基的配制
    双孢菇——麦粒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及处理:麦粒100公斤,发酵后的干粪草或糠壳10-20公斤。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