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细菌性黄褐斑病防治


该病害在北方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在轻微的情况下,产量会降低并且不会收获。严重者只采蘑菇不采,发病率高。病害症状:该病由假单胞菌引起,无论低温或高温季节,均可在平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发病。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水体、病虫害、空气和病菇传播,可从幼菇发展到成熟。被侵染后,初期菌柄根部或部分菌盖略呈黄色,菇体生长缓慢而僵化,直至整个菇体被侵染。另一种是菇体上表时,表面有淡黄色斑点,患处有湿湿感,逐渐渗入组织,直至菇体腐烂,有粘稠分泌物,散发出恶臭,是典型的湿腐病。病害,蘑菇种植者将上述病害统称为黄菇病。发病因素1、菇场影响老菇场多年连续栽培,致病菌基数高,是诱发黄菇病的主要因素。品种问题菇农多年来习惯使用同一个品种,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盲目引进外地带有病菌的菌种,导致病菌大量繁殖。 2、管理不当:每采鲜菇后不清除残菇床上的死菇,尤其是菇体生长期水分管理不科学,菇体反复吸水后处于饱和状态浇水,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生长,加之菇棚通风不良、湿度过大、闷热是诱发细菌性黄菇病的主要原因。初期部分或个别菇体出现严重水渍。 1-2天后,菇体开始变黄并逐渐蔓延直至腐烂,在菇棚内发生暴发。 3、水源不干净:菇农用小河、小池塘的水直接喷洒菇体。如果河水被污染,含有大量病菌,会引起蘑菇体感染。 4、土壤中的细菌:平菇覆土栽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已经得到广大菇农的认可。但土壤中含有多种致病菌,尤其是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如果不经处理直接用于栽培,极易诱发该病。 5、自然因素:蘑菇生长期间,由于自然因素,特别是秋、冬、春季,会出现连续2-3天的大雾天气,造成区域性突发病害,发病范围可覆盖全境。多雾地区,尤其是深灰色、黑色平菇品种发病率高于灰色、白色品种。 6、虫害传播:双翅目害虫进入菇棚后咬腐烂物,咬烂腐烂物,再进入菇棚咬菇体传染病害。防治措施: 1、防患于未然:对于发病原因,应本着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老菇场使用前,应彻底清除废弃物,在菇棚两侧和地面撒上白灰粉。用烧碱大量喷洒,再用克禄等熏蒸。经调查发现,老菇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新菇场,发病率与菇农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粗放式管理发生率高,反之亦然。在出菇管理阶段,对菇棚地面和墙壁进行浇水,保持稳定的空间湿度,可减少对菇体的喷水量。喷洒菇体的水源要干净。可以加入1%的漂白粉对水源进行消毒。喷水做到轻喷、勤喷。喷一次至菇体表面感觉湿润即可。不要直接倒水。最好采用雾灌法,投资少,效果好,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同时注意通风,定期喷洒菇虫网、菇虫速杀等杀虫剂。 2、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同品种在同一菇棚内抗病性有较大差异。从南方引进的高产平菇品种,不一定适合北方的条件。抵抗力差会导致疾病。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有条件地对平菇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提高抗病能力,更有利于高产稳产。 3、药物防治:细菌性疾病发展迅速,最快2-3天,最慢仅5-7天。幼菇生长期一旦发生细菌性病害,应及时用药防治。常用药物有: (1)黄斑丹药:为广谱强效杀菌剂,1:500倍液2-3天一次,连喷2-5次。 (2)解毒净:取片10克,用水2535斤调匀,对病菇喷36次。

(3)黄菇喷灵:在使用黄斑排毒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使用黄蘑菇喷灵效果更佳。出菇期间每隔3-7天对菇棚进行地毯式喷洒,防止外来病菌的感染。发生病害时,直接喷洒在菇体或物料表面。一般喷1-2次病害即可痊愈,病害严重者喷2-3次即可痊愈。喷药后注意加强通风。

查看更多:
  • 菌害防治经验
  •  
  • 有效菌害防治
  • 更多栏目最新
    多种原因诱发平菇死亡
    多种原因诱发平菇死亡
    品种、温度和湿度都是影响平菇产量的重要因素。必须查明
    平菇用熟料栽培
    平菇用熟料栽培
    为了适应平菇的周年生产,应采用熟料栽培。按比例称取培养
    采收平菇的技巧
    采收平菇的技巧
    平菇的采收技术如下:平菇菌盖展开,孢子尚未释放时,应及时采
    小白平菇蜜饯的加工
    小白平菇蜜饯的加工
    配方是鲜白灵菇80公斤,白糖45公斤,柠檬酸0.15公斤。选择89
    大棚黄瓜与平菇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大棚黄瓜与平菇立体高效栽培
    目前,在冬季大棚生产中,由于种植品种单一、复种指数低、空
    平菇蜜饯加工方法
    平菇蜜饯加工方法
    1.配方:鲜白灵菇80公斤,白糖45公斤,柠檬酸0.15公斤。2.选料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