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多年平菇栽培实践证明,春季气温异常、大规模骤升或骤降,可使同一气候带发生平菇同种气象病害。子实体大量萎蔫死亡,损失惨重。因此,研究食用菌的气象病害,利用天气预报结果,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对减少食用菌的损失,提高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典型案例及分析1.1 典型案例案例一:1992年4月下旬,笔者作为技术指导刚到武都县东江食用菌厂。 4月21日至25日,天气持续多云、多雨,日最低气温5.5,日最高气温19.0,日平均气温12.8。菇棚内日最高气温22.3,日最低气温11.5,日平均气温16.7,比棚外高4-6。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适宜挂果。菌壁产生大量幼芽,生长发育正常。 4月26日至30日,受特殊暖气团突然控制和高温晴朗天气影响,气温骤升,日最高气温32.5,日最低气温14.8,日均平均气温23.6,导致棚内日最高气温37.6,日最低气温19.7,日平均气温26.8。 4月29日至30日,棚内蘑菇大量枯萎死亡。经检查,棚内近期未喷洒农药,一切正常管理。去市场调查后发现,类似情况在其他大棚菇农中也有发生。案例二:1998年3月13日至17日,天气持续晴朗,气温快速回升。笔者在气象局的院子里种了平菇。棚内日最高气温26.5,日最低气温11.6,日平均气温18.4。白天环境温度下降约15,日最高气温5.0,日最低气温-3.4,日平均气温-0.8。棚内日最高气温10.0,日最低气温0.0,日平均气温4.9。昨日,柳枝扬起,春意盎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冰天雪地的冬天。 37天,同一气候区内,尤其是棚外的平菇幼芽和正在生长的子实体,出现了大范围的枯萎死亡现象。经查,上述两起受害平菇均为中低温品种。 1.2 原因分析一般情况下,中低温平菇出菇最适温度为10-15,而宽温平菇出菇最适温度为10-20,大多数平菇生长最适温度平菇菌丝一般为25。案例1反应,在正常气候和环境温度下,4月下旬当地平菇正处于最适宜的生殖生长阶段,底物养分输送从菌丝体向子实体流动,突然遇到日最高温度 32 C,持续约一个季节。日平均气温23(菇棚日最高气温35,日平均气温25)的高温天气期后,如未及时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基质养分输送就会发生紊乱,子实体回流到菌丝体,进入营养生长,导致子实体的养分供给停止或回流到菌丝体,迅速枯萎死亡。进入5月后,随着环境日平均温度稳步上升至20.0,由于中低温,平菇逐渐进入适宜菌丝生长但不适宜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因此,出菇逐渐停止,进入越夏养菌阶段。与上述温度突然升高类似,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案例2表明,在正常气候和环境温度下,当地平菇3月中旬处于生殖生长和结果最适温度的下限。基质养分慢慢流向子实体,子实体慢慢生长。气温0,日平均气温0左右。低温侵袭后,如不及时采取升温保温措施,基质营养向子实体输送缓慢或停止,使子实体逐渐枯萎死亡。在寒冷的冬季,子实体很难形成幼芽。因此,即使日降温幅度较大,也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1.3 子实体死亡特征分析从案例1和案例2的对比分析来看,案例1子实体死亡速度很快,一般1-3天即可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案例2子实体死亡速度较慢,一般为37天。案例1中,死去的菇体迅速枯萎腐烂,而案例2中,菇体慢慢变黄、萎缩死亡。 2 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特征从陇南九县1970-2004年3-5月气温资料分析可知,在常温条件下,与例1相似的气温骤升频率约为3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在此期间,与例2类似的突发寒潮和强降温的频率为40%50%,即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但这两种天气一旦出现,范围很广,特别是1986年以来,气候转暖,早春气温回升较快。在正常气候和环境温度下,一旦突然相遇持续约一个等待期,环境日最低温度0,日平均温度在0左右。天气,会有例2平菇冻害。同样,在正常气候和环境温度下,一旦突发性高温天气周期持续约1小时,环境日最高温度32,日平均温度23(国内日最高温度为菇棚35,日平均温度25),就会出现实施例1中的平菇热害。以上两种情况均发生在陇南市3-5月份,即寒暖交替的季节,其他季节很少出现类似现象。 3 预防措施1999年至2004年春季,例2天气出现3次,例1天气出现2次。棚屋建设方法和管理方法,我们制定了更加科学的防御措施。经过近5年的试验和与常规方法的对比,减灾效果显着,基本没有例1和例2的现象。但在调查中发现,50%60%的蘑菇棚用常规管理方法发生例1和例2的灾害,损失较大。防治平菇气象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春季根据各气象部门发布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安排平菇生产。如预计近期气温将继续回升,且有高温期时,应注意及时打开各菇棚通风窗,增加通风散热。避免阳光直射。另外,搭建菇棚时,应合理选择通风良好的场地。 3.2龙南山区废弃石窟较多。积极利用龙南山一些废弃的人工洞穴或天然洞穴培育平菇,也是防治平菇气象灾害的可行途径。调查发现岩洞中的平菇很少
编辑: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