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子实体常见病害及防治


鸡腿菇又名猫头鬼(Cuprinus comatus c (Mull:Fr) Gray),是近年开发的一种食药兼用的菌类。因其原料来源广泛、栽培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病害的危害程度也逐年增加。根据生产实践和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笔者将鸡腿菇常见的真菌性、细菌性、生理性病害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真菌性病害1.1 Xyiaria forca fr ),又称鬼伞属鸡腿菇,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寄生真菌,可导致鸡腿菇减产甚至绝食。症状与病因:该病子实体主要出现在鸡腿菇揭袋覆土后的边缘或菌床上。早期呈淡褐色,内部白色,有鸡脚或珊瑚枝状枝条。成熟后呈褐色或灰黑色,表面有许多黑色突起的桑葚状子囊壳,可形成大量子囊孢粉,借助通风或喷水传播。受损子实体长3-8厘米,厚0.3-0.5厘米,顶端呈锥形,颜色较浅,韧性强,干燥后不易折断。据笔者实验,总状木杆菌纯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棉絮状。在25-28培养时,一般常用的18*180mm试管的斜面需要28天左右才能盖满,而鸡腿菇的菌丝10天左右就可以充满。侵染鸡腿菇时,其菌丝粗大,成束生长,如树根,用手拉扯有韧性。如果田床或菌床内温度在25以上,它会在5-7天内极快地生长和扩散,可大面积污染整个田床或菌床,进而影响出菇。鸡腿菇菌体不再形成,个别已形成的菇芽也萎缩死亡,菌床内部逐渐变黑软腐,鸡腿菇菌丝体消失。防治方法:覆土要用清洁无杂质的肥沃土壤,加3%石灰粉搅拌均匀,再用65%多菌灵1:500-800倍液调至适宜的含水量。也可用4%-5%的甲醛溶液调至合适的含水量,用塑料薄膜盖紧,堆放24-36小时,摊开晾干至无药味后方可使用它;用混合油浇灌土壤中的子实体和菌丝,收缩后捞出烧掉。请勿用手将其拉出。避免传播: 自然温度高时,最好不要脱袋,用土盖住袋口,以免袋温升高,相互传染; 以下,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1.2 疣状霉病又称湿疱病、褐腐病、水疱病、白腐病。它是一种子实体病害,通常会造成严重损害。病原体: Mycogone perniciosa Magn (Mycogone perniciosa Magn) 属于半知菌纲,来自Stemophila 目,来自Stemacaceae、Bisporinae 和Verrucogone 属。真菌常先在轮状孢子上产生薄壁组织,然后产生侧生孢子(chlamydospores)。症状及成因:鸡腿菇在现蕾期染病,常在幼菇芽上形成白色绒毛状菌丝团,使菇芽不能正常发育,造成菌柄粗大、菌盖尖小的畸形菇。堆,初为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有黄褐色水滴渗出腐烂。子实体在生长后期受侵染,在菌盖或菌柄基部出现黄褐色至灰黑色病斑,深入侵入菌肉组织,病斑表面长灰白色霉菌,即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最后整个菇体变成黄褐色并渗出褐色汁液而腐烂。病原体广泛分布于土壤表层浅层,通过土壤覆盖物、昆虫、气流等孢子传播。据观察,菇棚内温度在17-32之间,湿度为90%-95%,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极易生病。防治方法:最好选择没有种植过鸡腿菇的大棚或菇房。

使用前做好环境卫生,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1:200-300倍克霉菌素药液对温室或菇房进行消毒,并覆盖未种植食用菌的土壤。取距地表10厘米以下的深层土壤用70蒸汽消毒2小时左右或与型布霉唑1:600倍混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固定窗纱或昆虫- 防蚊网,并定期喷洒专用杀虫剂,防止蘑菇蚊等细菌传播; 改善菇房环境条件。出菇期间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5左右,湿度80%-85%,经常通风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一旦发生病害,加强通风,及时摘除病菇,集中处理。病处用1:300倍二型布灭、50%多菌灵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800倍液、65%锌1:500倍液喷洒,效果较好。 1.3 黄萎病又称褐斑病、干腐病、黑头病、干疱病,除鸡腿菇外,对平菇、双孢蘑菇、草菇等为害。病原体: 真菌Verticillum fungicola Preuss 属于半知菌纲,Stemophila 目,Stemacaceae 科,分生孢子是单细胞的,分生孢子梗是轮生的。症状与病因:该病多侵染鸡腿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菌盖。盖子顶部经常出现黑点。鸡腿菇生长发育,在环境湿度较低的情况下,病斑会开裂成不规则的斑块。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白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孢子。该病不会引起子实体腐烂和散发恶臭,基本不影响其正常发育,只是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病原体在土壤和有机物上生长,通过覆盖土壤和喷水传播。直接向菇体喷水,菇房内温度15-25,湿度90%-95%,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极易生病。防治方法:子实体生长期间,以覆盖土层干燥、不粘手为宜。若出菇环境湿度过大,可加强通风;给床浇水。 药物控制参照疣孢菌的控制。 2.细菌性病害2.1假单胞菌属,又称菌腐病。主要为害鸡腿菇的子实体。导致减产甚至停产。症状与病因:病害多从鸡腿菇菌盖开始,在菇体上形成淡黄色水渍病斑,逐渐扩大,使整个菇体变成淡黄色水渍腐烂,粘稠触感,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时,腐烂的菇体上长满蛆虫,病菇周围直径约5厘米的覆土表面也粘湿。如果果界物料温度在18以上,湿度在90%-95%,病害传播非常快。 3-5天后,大部分蘑菇会被感染腐烂,病蘑菇将完全失去食用价值。病原体存在于土壤和不洁水中,通过喷水、虫害和空气传播。防治方法:最好采用两田制

栽培,即在固定菇棚内发菌,在简易菇棚内出菇,每栽培一次更换一次场地;②用固定大棚栽培时,要在夏季不用时拆去草帘和棚膜进行自然曝晒,并在下批栽培时更换覆土;③通风孔和棚门要覆盖防虫网或双层窗纱,并定期施药杀虫;④适当降低覆土层中的含水量,对环境湿度控制在90%以下。特别是在湿度高时禁止向菇体直接喷水,同时防止大棚凝结水或漏雨滴到菇体;⑤出菇湿度大时可将草木灰和石灰粉按1:1混合后撒在覆土层表面,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⑥化学防治:一旦发病,应将病菇摘除病清理出菇房,向病区喷撒克霉灵或漂白粉1:600倍药液;或用100国际单位农用链霉素或5%石灰水上清液,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2 假单胞杆菌病(Pseudomonas agarici)  又名黑腐病 症状及病因:染病初期在鸡腿菇菌盖上出现褐色至黑褐色斑块,随子实体生长斑块扩大并深入菌肉,逐渐使整个菇盖全部腐烂仅残留菌柄。该病原菌分较广,可通过土壤、水、空气、培养料、害虫等传播子实体从染病到死亡只需2-3d。特别在高温季节或反季节栽培中,遇到环境湿度大、温度偏高和通风不良时,极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参照荧光假单胞杆菌病防治方法。 3、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是由于出菇期间温度、湿度、通风等管理不善而引起的生长发育不良,当环境适合时鸡腿菇又能正常生长。这类病害虽然不具有传染性,但发生也十分普遍,对鸡腿菇生产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生产上应当切实加以防范。 3.1死菇蕾 症状及病因:鸡腿菇子实体大量形成后,不再继续生长发育,而逐渐变黄萎缩死亡。该病病因有多种:①出菇棚内相对湿度及覆土含水量过低或通风量过大,风直接吹到菇蕾上使其失水;②覆土出菇时铺料太厚或摆袋过密,覆土后随着菌丝生长和菇蕾形成,畦床内料温逐渐上升至25℃以上;③覆土偏薄,出菇太密,菇蕾形成不同步,使营养供应不均衡;④菇棚内温度偏高或偏低(高于25℃或低于10℃)⑤湿度过大、通风不良、CO2浓度过高;⑥采菇不慎或防虫用药不当均易造成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①认真调节覆土含水量。在子实体形成发育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并缓慢通风,以免吹干菇体;②脱袋覆土出菇一般料后在15cm左右袋行间距应在3-5cm之间,以免料温升高;③覆土厚薄要均匀,一般控制在3-5cm;④合理安排生产季节,严格控制出菇棚内温度于12-20℃,湿度85%-90%,并定时通风换气⑤谨慎操作,合理用药。 3.2.早开伞病 症状及病因:菇蕾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发育成菌柄粗壮、菌盖紧密的商品菇,而是形成菌盖薄小且松动开伞的次品菇,严重影响鸡腿菇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这一病害的原因有:培养料营养过于贫乏或铺料太薄;出菇过密加上温度偏高:菇棚内相对湿度偏低或覆土层偏干等均易出现早开伞。 防治方法:①培养料要营养丰富,配比合理,铺料厚度不能低于10cm;②通过摆放菌袋的疏密来控制出菇密度;遇自然温度偏高时,可采取加厚草帘等覆盖物,夜晚通风,向人行道浇水等措施来降低温度;③畦床铺料覆土后,可覆盖薄膜保湿或向覆土适当喷水保湿。

参考文献:刘克均,食用菌病虫螨害防治指南 [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99,24-63张维瑞,新编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66-87王波,鲜灵、鸡腿菇周年栽培技术[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43-149王志军,鸡腿菇常见病害及防治[J]食用菌2001,23(4)36-37

 

编辑:黑子

标签:
  • 菌害防治方法
  •  
  • 快速菌害防治
  • 更多栏目最新
    秋茄子套种鸡腿菇有技巧
    秋茄子套种鸡腿菇有技巧
    间作作物现在很普遍。下面我们来看看秋季鸡腿菇套种茄子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1.栽培原料及配方配方1。玉米芯85%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