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育种不再“盲人摸象”


食用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1990年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2012年成为继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业,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

但由于菌种混乱、品种品质低下、环境适应性差等原因,经常出现大面积感染霉菌、报废、减产、歉收等问题。菌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

不久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金霞研究员牵头的“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及广泛适应性品种选育”项目获得2017年农业部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以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和持续创新为目标,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打造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创新多元水平准确鉴定和评价种质资源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适应性广的新品种。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市、区)推广,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达129.45亿元。

张金霞说,种质资源是育种的首要技术基础。 “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及广适应性品种选育”项目采集了云贵高原、川藏高原、大小兴安岭等多个生态区的野生种。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国内外栽培种质资源,通过系统鉴定和评价,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同步实际真菌和可用信息的国家食用菌标准菌种库(CCMSSC)。包括7大类418种,包括国外引进参考品系、国外商品品种、野外采集种质资源、国内栽培品种、国家认定品种、主要种植树种核心种质资源群、人工创制材料和鉴定优良种质资源,超过8000株,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食用菌育种“无米之炊”的难题。

同时,项目建立了结合DNA指纹图谱和栽培特性的综合信息数据库,让正宗品种有了分子“身份证”,为食用菌品种权保护和品种登记奠定了技术基础。建库以来,已对外提供种质资源2284份。

在我国,食用菌的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导致家家户户生产菌子自用。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使用不同名称的品种进行生产,已成为食用菌改良的最大制约因素。那么,如何防止假冒伪劣菌种流入生产呢?查清物种的家庭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广泛适用品种选育”技术的支持下,张金霞和她的团队惊奇地发现,在他们收集到的2100多株菌种中,只有388株得到了真正的分化。

“传统的食用菌育种几乎完全靠田间栽培和选育,工作量大、效率低。”张金霞说道。

该项目首创了以结实性、高产、广适应性“三大特性”为核心,“结实性室内鉴定-室内高产预测-田间实测高产-广适应性室内检测”“五个步骤” ——田间综合评价“筛选”高效育种理论技术,使食用菌育种从几乎全田间筛选,转变为室内初筛后的定向田间筛选。室内筛选由田间30-150天缩短为3-14天,时间缩短90%,田间筛选量减少79%,养殖效率显着提高。食用菌育种有了科技的眼睛,不再是“瞎子摸象”。

年年有菇,均衡供应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对食用菌市场的要求。食用菌对环境变化敏感,园艺设施环境可控性差,鲜品储运差。因此,需要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品种繁多。为此,项目组选育出金针菇香菇平菇、黑木耳等适应性广的新品种,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生产。穿金系列在西部温湿度差异较大地区推广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规模的90%以上;耐低温白灵菇在内蒙古、新疆高寒地区推广应用,占同类品种生产规模的95%以上。高温川尔系列在福建、四川、山东等主产区生产规模占95%以上;广泛、耐高温平菇品种在全国推广应用,“中农平丰”、“中农平康”年生产规模居全国之首。 60%以上,占夏季生产规模的90%以上,填补了夏季品种的空白。选用适用性广的新品种,实现了食用菌园艺设施的稳产高产、常年生产,实现了全国不同生态条件区域的品种配套和市场均衡供应。

张金霞表示,食用菌育种成果的推广和技术的普及,必将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让国人吃到更多、更健康的食用菌。

标签:
  • 菌种选育技巧
  •  
  • 菌种选育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