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及对策


食用菌菌种相当于农作物生产中的种子。菌种的好坏直接影响栽培结果即产量,是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一些优良的食用菌品种在几代内容易发生退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菌种降解是当前食用菌生产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要想最大程度地减缓或解决食用菌菌种的降解问题,就需要了解食用菌菌种降解的原因,从根本上防止菌种的降解。

1、食用菌菌种降解

1.1 应变退化

退化是一种变异。食用菌退化是指在正常栽培条件下,由于菌丝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异,食用菌的优良性状和典型性在继代培养过程中逐渐丧失的现象。菌种的退化不会在某一代突然出现,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只有在种群中的退化菌丝具有一定数量的优势后才会出现。它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变化的结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时间。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是食用菌菌种退化的最终结果。

1.2 菌种降解性能

菌丝体生长缓慢且成簇,生长稀疏,尖端生长不规则,均匀度下降,对环境条件(氧气、温度、pH、二氧化碳)和杂菌的抵抗力变弱,活力下降,品种变坏.出菇晚,产量减少,出菇潮不明显等,但终究是产量和品质的持续下降。

2、食用菌变质的原因

2.1 不纯细菌

菌种传代过程中,菌种试管或袋中含有其他杂菌,不仅需要菌种的菌丝体,不同菌种的混合交叉感染,不同菌丝体混杂造成不良影响杂交导致菌丝体生长的变异和原品种生产性状的改变。

2.2 有害突变或病毒感染

菌株的菌丝细胞发生有害突变,正常菌株一般不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虽然经过多代移植后,突变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菌丝体细胞群的比例会随着移植而增加。次数越来越多,导致菌种生产性能变差。细菌感染病毒后,病毒通过毒孢子感染下一代,数量随着菌丝体的扩大繁殖而增加。当病毒颗粒达到一定浓度时,香菇品质下降,产量明显下降。

2.3 栽培环境不适宜

培养环境不适合细菌生长。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PH值、培养基过浓或过稀等。其中,温度对生物代谢影响最大,也是降解的主要原因细菌。环境因素,菌株会因极度不舒适的温度环境而改变遗传特性。如果上述条件不能满足菌株的生存要求,特别是温度条件得不到满足,菌株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失去应有的优良种子品质。

2.4 品种退化

多种菌种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人工选择。随着培养和使用时间的延长,随着菌龄的增长,会逐渐发生一些自然突变。这些突变中存在许多不利的微变异,这些变异经常发生并引起表型效应。较大的突变频率较低,表现出代谢功能逐渐下降、抗胁迫能力丧失和高产性状丧失。

2.5 转账过多

在食用菌的实际生产中,如果使用不正确的菌种进行培养和生产,转移次数越多,造成食用菌降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2.6 孢子结实能力差

无菌丝体、节孢子和分生孢子是在母种的菌丝体阶段产生的。当条件适宜时,无菌菌丝体等会萌发不具备坐果能力的菌丝。丝状体继续转化后,相互混合,从菌丝整体外观上基本没有表现。

2.7 菌种保存不当

食用菌的生产离不开菌种的保存。菌种保鲜过程中保鲜方法不当、保鲜温度过高或过低、保鲜时间过长等都会引起食用菌的降解。保藏期间,若斜面母种出现子实体并形成菌盖,条件适宜时,孢子会向斜面上发芽并萌发菌丝。

三、防止食用菌菌种降解的对策

3.1 防止菌种混杂,保证菌种纯培养。

为保持优良菌种足够的遗传稳定性,应加强菌种分离,在菌种转移过程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菌种混杂,保证菌种的纯培养;远距离连接培养菌种,不要将同一食用菌品种的不同菌种混用。

3.2 控制传代次数,保证菌种活力

微生物存在自发突变,这种突变是在繁殖过程中发生或出现的。应尽量减少继代培养的数量,以避免不必要的移植和继代培养。一方面可以减少机械损伤,保证菌体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菌株自发突变的概率,降低菌株衰退的几率。毒株传代次数越多,繁殖越频繁,发生突变的概率就越高。生产中菌株的嫁接世代数不宜超过5代,并应严格控制,避免病毒或细菌污染。及时清除病毒颗粒含量大、受害严重的菌丝体和子实体。

3.3 妥善保存菌种,延缓菌种退化

有效的菌种保存方法可以保证菌种长期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特性,延缓和抑制菌种的衰老和变异速度。适当的低温保存菌种有利于保存菌丝体的活力。高温菌种16保存,低温菌种4保存。菌种保存应采取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要求,菌种在低温贮藏期间应每23个月移栽一次。

3.4 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细菌的旺盛生长

细菌的生长繁殖好坏受外界条件(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条件合适,细菌生长良好,但如果条件不合适,细菌就会退化。必须为细菌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营养条件。合适的细菌培养基可以使细菌生长旺盛。营养过丰富或不足都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对身体不适、体质下降的菌株有一定的返老还童作用;在高温的夏季,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E,可以延缓细胞衰老。

3.5 定期分离菌种,保持优良菌种

性状

生产上无性繁殖可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而反复进行无性繁殖会使菌种的优良性状不断衰退;有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具有丰富的遗传特性,以组织分离(无性繁殖)来巩固优良菌株的遗传特性,以孢子分离(有性繁殖)来发现优良菌株,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计划的交替使用,定期进行菌种分离,可使衰退品种得到恢复,是防止菌种衰退的有效方法。孢子分离3年进行一次,组织分离最好每年进行一次。新分离的菌种必须符合要求才能用于生产。

标签:
  • 菌种选育方法
  •  
  • 快速菌种选育
  • 更多栏目最新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