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它在生长过程中常常感染病害,导致全株死亡,甚至毁坏全园。现将园林竹常见的主要病害介绍如下:
竹丛枝病
患此病的竹种有佛腹竹、淡竹、茭白、刚竹、桂花竹、麻竹等。受害竹枝细长,呈菱形,叶子变小,呈鳞片状。 2至3年后进行2至3次分支。节间变短,两年后枝条继续形成鸟巢,簇生下垂。 5月下旬至7月,有时9至10月,叶鞘包裹的缝隙中长出细颗粒,在高湿条件下形成黄色分生孢子角。有性世代子座呈灰褐色,平时很少产生病株。竹丛枝病仅侵染局部新梢生长点,鞭竹一般都不是无病的,彻底剪除带病菌的病枝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于首先发生丛枝病的竹林。
竹竿锈病
主要危害淡竹、毛竹、斑竹、桂花竹、箭竹、苦竹、短耳竹等树种。竹秆被杀死后,病部变黑变脆,如果竹子严重细小,则易整株死亡。病部多发生在竹竿的中下部或靠近表面基部的竹节处。病部初生变色斑块,上年冬季至次年春季,病部产生成堆的淡红色至橙黄色的冬孢子。干燥后呈黄棕色、圆形或椭圆形,紧密地组合成毡。 4月中下旬,冬孢子堆吸水翅脱落,脲孢子堆裸露,呈黄棕色,粉质。成堆的脲孢子飞走后,病斑呈黑褐色,来年旧病斑周围会反复产生成堆的冬孢子和成堆的脲孢子。当病斑扩大并包围竹竿一周后,病竹枯死或向一侧折断。
当竹林中零星发生竹秆锈病时,剪除病株可控制发展,但发病率较高时,除砍伐病竹外,对于其余病害较轻的竹子,可采用1: 1.柴油和煤焦油采用处理后,防治效果良好。另外,竹林土壤压实,增施有机肥,可有效抑制基部茎锈斑,从而减少传播病害的乌雷迪亚孢子的飞散和侵染。
毛竹枯鞘病
它主要为害毛竹,是毛竹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时可导致全株死亡。新竹枝条一般在7月上、中旬出现病斑。病斑呈浅棕色或棕色,舌状或梭形,病斑围绕主梢或分枝一周。芽或枯枝。该病是一种真菌病害。防治方法包括:彻底清除林内病株、病枝、病梢;在病菌侵入前,用50%多菌灵、50%托布津或50%苯5001000倍液,连续喷雾34次,可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竹赤团子病
发生在树枝上。春季,小枝叶鞘膨大破裂,出现灰白色小片,质地柔软,后变成木栓质,颜色逐渐变为红灰色,再继续扩大成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块状,表面有粉红色果肉。防治方法是适当间伐,降低密度;加强抚育,增强抗病能力;发病时及时剪除病枝并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