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内棉花供应充足,需求略有恢复,价格稳中上涨。据农业农村部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和棉花产业链监测预警分析,2017年我国棉花产量预计589万吨,较上年增加。增长22.2%。棉花品质总体好于上年,也是近年来棉花品质最好的一年。 2017年储备棉的释放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储备棉储存时间的延长也很好地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目标价改革后,国内外棉花价格联动性增强,国内外棉花价差明显缩小,国内纺织企业竞争力增强,棉纱产能回流国内,总体行业订单相对充足,棉花需求较上年略有恢复。
受2016/17年度国内棉花产量下降、质量较差、国家储备棉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2017年上半年国内棉花价格总体维持在高位。 7月后,受新年棉花增产预期增加、国家储备棉顺利释放及储存期限延长等因素影响,国际棉花产量明显增加、宽松等因素影响,棉价开始下跌。国际棉花供需情况。
2018年,棉花生产结构将持续调整,棉价或将弱势波动,内地棉花产量或将继续萎缩。展望2018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可能保持稳定并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籽棉价格下跌。 2017年,由于国内棉花产量大幅增加以及棉籽价格下降,籽棉价格同比下跌,棉农收入减少,尤其是内陆棉区。二是内地棉区采收成本持续增加。据研究,近年来内地棉区采棉成本不断增加,多地出现“用工荒”。由于内地经营分散、土地面积狭小、间作模式普遍、机采棉加工设备缺乏等因素,机械化采收推广难度较大。受棉价下跌、利润下降、采收困难等因素影响,预计2018年内地棉花种植规模可能出现下滑。
棉花消费小幅回升,棉花库存有望回归合理规模。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结构转型压力加大。棉花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棉花消费量不太可能大幅回升。预计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棉花消费量较上年略有恢复。此外,经过连续两年的棉花去库存,目前我国棉花库存规模已降至500万吨以上。经过一年的去库存,国内棉花库存有望恢复正常规模。
棉花价格可能会小幅波动。首先,从供应来看,国内棉花供应充裕。 2017/18年度,全国棉花产量达589万吨。 2017年,流通领域和纺织企业内销、仓储仍有一定余地。加上进口约100万吨,国内棉花供应总量约700万吨。目前供应略小于市场需求。但国内库存仍超过500万吨,且2018年3月6日已开始新年度棉花收储。因此,从供应角度看,2018年国内棉花供应充足,供应形势有所好转。与上年相比明显改善,不具备支撑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从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状况,预计2018年棉花需求将小幅增长。在这样的供需格局下,国内棉价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由于国内棉花储备规模和结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因此新一年国内棉花市场和价格不太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完善政策、优化结构,确保生产和市场“双稳”。建议完善内地棉花补贴政策,明确补贴分配办法,完善棉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机采棉全产业链试点示范。确保内陆棉区基本产能得以持续。
完善棉花储备政策,确保新年度国内棉花市场稳定。加强国内外棉花市场研究,合理确定棉花储备规模。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避免国内市场过度压制,确保2017/18年度皮棉供应和市场稳定运行。
在当前全球棉花供大于求、价格低位的情况下,适度发放滑准税配额,有利于降低国内棉纺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有利于全球棉价稳步回升,避免与主要棉纺企业的贸易争端。棉花生产国。
大力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问题导向,以“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为重点,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强化科技应用支撑,优化棉花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提高土地产量提高棉花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棉花生产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数量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量需求发展。从发展方向看,加强资源整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机械化收获,提高机采棉综合效益;加强质量管理,调整棉花结构,切实提高棉花品质和品种结构合理性;推广棉花轻采、简易采收。采用栽培、化学调控等节本增效技术,建立残膜回收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