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四大病害的防治


水稻苗期最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青枯病、苗瘟和恶苗病。这些病害多发于气候异常、温差较大、“倒春寒”明显、气温较低的年份。容易患病。

稻瘟病:稻瘟病是由疫霉菌亚门的腐霉引起的。病原体在土壤中越冬。水稻播种后,病原体开始攻击幼苗。幼苗缺水时该病最为严重。该病多发生于水稻旱作田,是水稻旱作田的常见病、重大病害。症状是幼苗第二叶期后,叶尖变黄、皱缩,根毛稀疏。早期,它们在苗床上成群出现。四叶期后的症状是突发青枯病,叶子成簇卷曲枯萎,然后死亡。低温、雨水、光照不足是诱发白叶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低温影响最大。低温条件下,幼苗的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若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衡,病情加重。

因此,低温多雨后,要及时检查苗木的生长情况。若发现幼苗叶尖不吐水或幼苗有异常,应立即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每平方米0.75克或58%甲霜灵。将锰锌可湿性粉剂按每平方米1克,兑水22.5公斤喷洒于苗床上。

水稻青枯病水稻青枯病有两种类型。一是水稻苗期生理性青枯病,较为常见,常与立枯病混合发生。其症状是水稻地上部分迅速失水而死亡,死时秧苗仍呈绿色;另一种是发生在本田后期的细菌性基腐病,在田间零星发生,甚至一丛中只有1-2株受害。病株基部茎节变硬、变黑并伴有恶臭。生理性青枯病多发生在水稻3叶期左右。主要是由于低温冷害、冷后天气强烈或温差过大,如稻田脱膜前没有及时通风炼苗,造成秧苗拉长。揭膜后,幼苗无法适应环境,造成幼苗内水分供应不平衡,进而导致地上部分迅速失水死亡。

青枯病的防治主要是出苗后及时通风、炼苗。只要不刮风,即使阴天也必须保持苗木的通风和炼苗。水培苗田,在大风、降温到来之前,必须调整水层,保护苗木。农药防治可选用15%液剂。苗田每亩用农药100克,兑水50kg-60kg,晴天下午3点后喷两次,连用7天一次;或使用65% 双氯芬酸。湿粉剂1.5公斤,或多菌灵2公斤,兑水60公斤,喷雾或浇注。

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苗期的常见病害。主要由种子细菌和病稻秆引起。秧苗稻瘟病在秧苗三叶期后开始发生。症状是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色,卷曲死亡。湿度较高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发病因素有雨、雾、露时有利于发病。温度在20至30之间,特别是在24至28之间。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

防治苗期稻瘟病,一般在苗期三叶期后,用40%硫菌唑,每亩150克,兑水50kg-60kg防治两次,每7天一次。也可喷洒或浇注60g-80g 75%三环唑或100ml富士1号兑60kg水。

水稻恶苗病苗期水稻恶苗病染苗比健苗细长、高大,叶鞘细长,叶片淡黄,根系发育不良,有的病苗移栽前死亡。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发霉粉状物质。病害节间明显拉长。节常弯曲并暴露于叶鞘之外。不定须根多数在下部茎节处反向生长,分蘖很少或没有。叶鞘剥去后,茎上有黑褐色条纹。切开病茎,可见白色蜘蛛状菌丝。之后,植物逐渐死亡。湿度高时,枯死的病株表面会覆盖浅棕色或白色粉状霉状物质,后期出现黑色小点,这是病害的包囊。

防治方法是用龙葵50毫升+大蒜油15毫升,兑水15公斤,在稻苗12叶期每隔57天喷一次。也可喷洒95%绿恒1号(Hymexyl)进行防治。用量以包装袋上的说明为准。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方法
  •  
  • 农作物种植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