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杂交小麦在中国的大规模推广


“杂交小麦种子供不应求,2017年我销售了5万公斤‘京麦9号’种子,从2018年的生长表现来看,我预计销售40万到50万公斤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我我担心种子不够,“京麦9号”抗旱、抗寒、抗倒伏综合能力非常突出,田间长势好,皮厚,产量高,农民都称赞。 ” 6月8日,在天津武清崔黄口镇周家家村杂交小麦示范点,廊坊孟山都农资销售有限公司经理王新超表示,2018年经销商希望能拿到更多的杂交小麦种子。

作为我国原创的重大科技成果,我国二线杂交小麦正在快速走向规模化生产。 2017年,北京农林科学院打造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这是中国杂交小麦人50多年来的梦想。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杂交小麦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工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跨国公司和国外研究机构投入巨资进行杂交小麦的研发。长期以来,由于育种难度大,不育系的选育、恢复困难、杂交生产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利用不育系进行杂交育种在小麦上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已成为全球性的科学难题。”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昌平表示,自1992年以来,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光热现象和材料。小麦雄性不育,二十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创造了一批优势较强的杂交小麦新组合,增产20%以上,并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中国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很好地解决了科学难题,国际杂交小麦60多年来的问题。技术瓶颈。

令人兴奋的是,我国二线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研发水平和应用速度领先国际杂交小麦领域。

“实践证明,杂交小麦在高产、节水、抗旱、耐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与常规小麦相比,可增产20%以上,节水30%-50%,减少种子用量30%以上。 ”赵昌平说道。

为了让杂交小麦在中国发芽生根,2011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中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中国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通过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的高效衔接,建立了杂交小麦商业育种体系,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全产业链一体化。

“近年来,京麦6号、京麦7号、京麦8号、京麦9号、京麦11号、京麦179、京麦21号等作物生产了一批高产稳产、抗旱突出的作物。”抵抗力和节水能力。节水型杂交小麦品种纷纷涌现。”赵长平说。

为解决杂交小麦种子紧缺的现状,北京市农科院与邓州市政府共同建设国家杂交小麦工程(邓州)产业化基地,预计形成年生产加工能力到2020年,杂交小麦产能达到1500万公斤,可为小麦粮食生产提供约200万亩优质种子。

“2017年,我们推广杂交小麦超过20万亩,其中京津冀地区10万亩,环渤海中低产田10万亩,国外3万亩。到2020年,我们将力争推动面积达到100万亩。”陈兆博解释道。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技巧
  •  
  • 农作物种植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