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分为白斑型、干尖型和湿腐型。白斑型和干尖型最初在叶的正面和背面产生白色或浅灰褐色的小斑点,从叶尖向下发展。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可相互融合形成团块,导致半叶或全叶烧焦。湿腐型发生在湿度较高时,枯叶表面密布灰色至绿色的绒状霉菌层,并伴有霉斑。湿腐型叶片上不会出现白斑。茎尖从灭茬机的几个地方向下腐烂。起初呈水浸状,然后变成浅绿色并带有棕色环。病斑蔓延后,常呈半圆形或“V”形,可向下延伸23厘米,呈黄棕色,表面长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绒状霉菌。当灰霉病在狗身上或韭菜运输过程中流行时,病叶会出现湿腐症状,变得完全软烂,表面会出现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主要通过病叶灰霉病传播。每次收割韭菜时,细菌都会散布在土壤表面,导致新叶被感染。该病多发生在深秋、初冬的塑料大棚内。因为韭菜大棚的生态条件适合该病害,只要有细菌
消息来源称,病情可能会继续恶化。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黄苗”抗性较强
病害方面,“汉中韭菜”很容易患病。除了危害韭菜外,这种病原体还可以感染大型植物。
洋葱、大蒜等。
韭菜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有哪些?
选择抗病品种,如黄苗、竹竿青、早发类1号、中类2号、科美1号等。
清洁农村。韭菜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病残,防止病菌传播。
及时通风、加湿是防治本病的关键。通风量应根据韭菜的生长情况而定。刚割下的韭菜或外界气温较低时,通风量应小或延迟,以防止刮风。
培育壮苗时,注意留茬栽培。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做好茬耕。
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次收获后和覆盖土壤前喷洒。如有必要,也可以使用50%琥珀酸或50%托布津。 %乙内酰脲、50%农力灵温粉1000-1500倍液等。此外,棚内可采用烟法或扬尘法。对上述杀菌剂已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用65%羧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