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1 有害症状和发生模式

主要危害青椒叶,也可危害青椒茎、枝。受损叶片形成近圆形的棕色斑点,逐渐变成灰棕色,表面稍凸起。病斑中心有明显的浅灰色,周围有深棕色同心环,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多个病变相连。叶子变黄并脱落。茎和枝上的病斑类似于叶子。

青椒褐斑病的病原体是辣椒尾孢,一种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病原体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患病植物残体上或以菌丝体在患病叶和茎上越冬。它还可以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明年年初的感染源。常从苗床开始,温室内长期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蔓延。当地双层温室设施中的病害发生较早,并且比单层温室设施中的病害严重得多。

2发生特征

青椒褐斑病局部发生有四个特点:一是发生时间长。由于大棚青椒是常年种植,所以一年四季的大棚青椒上基本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二是发生面积大。 2005年,全市青椒受侵染面积6100公顷,占总面积的71%; 2006年,全市青椒受害面积5700公顷,占总面积的59%。三是高峰期明显。一般2月发病较轻,3-4月病情蔓延缓慢。春季温室青椒在5月底至6月中旬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 10月底至11月初,秋季温室青椒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发病较春季严重。四是危害严重。近两年,温室青椒褐斑病的发生已达到严重程度。发病高峰期,一般大棚发病率70%左右,病叶率20%30%,病严重田病叶率达95%以上,大量落叶。

3 流行原因分析

充足的客源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市开始大规模连种温室青椒。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连作田数增多,积累了大量菌源。

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全市5月份平均气温19.79,降雨量87.3毫米; 10月平均气温17.24,降雨量55.1毫米。由于大棚的增温保温作用明显,青椒大棚内的气温一般在4-5月和9-10月显着高于露地。白天的温度通常为25-30C。此外,温室内植物枝叶茂盛,树冠覆盖。小气候非常适合疾病的发生。扩张和传播。若遇阴雨天气或温室内灌溉,湿度不能满足病害流行要求,导致病害迅速发展和蔓延。

抗病性低的品种据调查,目前全市大面积种植的青椒品种发病率无显着差异,未发现抗病性高的品种。

4 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实行旱涝轮作,种植田地应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同时要选择抗病品种,避免使用病田土壤育苗,防止病菌随育苗土传播。田间开“三沟”,适当灌溉,以根际周围为主,避免大水漫灌;最好用覆盖物覆盖,以减少地面蒸发,降低棚内湿度。同时可以保持土壤湿度,保证青椒的正常生长;采收后及时清理病残,减少病菌来源。

化控棚内高温高湿时,提前喷施农药防护。发现病株后,及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腐霉胺10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天一次,连续23次。遇到长期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棚内湿度过高时,宜采用熏蒸法。 667平方米应使用15%腐霉利熏蒸剂300克,防止病害蔓延。

标签:
  • 蔬菜种植经验
  •  
  • 怎样蔬菜种植
  • 更多栏目最新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