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植物,分为蒙古黄芪和膜黄芪两株。主产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省区,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 多年。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有皂苷、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硒、锌、铜等微量元素。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更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耐旱、耐寒,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标准化种植

1、选地深耕

黄芪是一种深根性植物。种植地点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干燥、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土壤。平地、丘陵、山坡地均可种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紧实、易涝的低洼粘质土或贫瘠的砾石土都不适宜种植黄芪。选好地块后,必须深耕土壤。秋季作物收获时,必须深耕土壤至30厘米以上,破除犁底层。犁耕前清除田间的杂草、砾石和残留物。根据山东省菏泽市润昌中药研究院基地多年种植情况,深耕可以加厚活性土层,使土壤成熟,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微生物生长。活性,加速有机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根系生长,减少侧根和“鸡爪”的形成,是获得黄芪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黄芪标准化种植技术

2、播种前准备

播种前,在深耕的土壤上每亩撒土肥或环肥3000公斤。根据土壤pH值,每亩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00公斤,优质二胺30公斤。然后旋犁两遍,整平、细耙,然后做高畦或垄。边框高25厘米,宽1.2米,沟宽40厘米。边界面做成龟背状,周围开排水沟。高粱栽培不仅使栽培层增厚、疏松,而且排水良好,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黄芪根系的发育和养分的积累。

3、种植技术

1、选好品种:大家都知道“选好品种”的重要性。然而,市场上很难买到优质的中药材黄芪品种。目前,大部分人工种植的黄芪,无论是农民还是所谓的基地(自选种子除外),都不是为了播种而培育的。连年种植,退化严重,抗病性差。产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质量。药师种植黄芪,一是采收根茎做药材,二是采收种子出售,赚大钱。因此,市面上的黄芪种子大多是从田间种植的黄芪中自然收获的。另外,购买种子的人缺乏技术,只关注种子的价格和发芽率。他们不关注种子的发芽潜力,不知道什么是好种子。因此,即使有选择性培育的种子,也无法卖出高价。山东省菏泽市儒康中药材研究所建议,农民在选育优良黄芪种子时,应选择遗传性好、生长势强、无病害、不退化、2-3年生节间短的黄芪种子。黄芪田。对单株进行标记,采取去顶、疏花等“计划生育”措施,单独管理、单独采收、单独储存,作为黄芪“间隙”标准化种植的种子。

2、播种技术:播种时,需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播种。如果水分不好,需要在底部浇足水。

(1)播种时间:黄芪春、夏、秋季均可播种。根据山东省菏泽市儒康中药研究所的种植经验,黄淮地区黄芪春播应在清明节前后、最迟于谷雨前后进行。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于6-7月进行,播后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播种时间根据各地不同气候条件而异,应灵活掌握。无论什么地区,春季播种必须在土壤温度稳定在12度以上(覆盖地膜)时进行。夏播宜早不宜迟,苗木出土后要注意防晒。秋季播种,黄淮地区气温较高,9月份即可播种,入冬前即可出苗。东北、西北寒冷地区,播种宜在土壤结冰前进行,春季出苗。

(2)播种方法:一般采用穴播和条播。穴播时,应在株缘挖浅穴,行距30厘米25厘米。每穴应播种6-7粒种子。覆土厚度2厘米,每亩种子量1-1.5公斤。条播母猪。在边界上划横沟,行距40厘米。沟渠深3厘米。播种时,将种子与草木灰、有机肥混合均匀,均匀撒入沟内。播种后盖上12厘米细土,稍压压。现实。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润康中药研究所大面积种植基地时,采用加工后的黄芪种子,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种机,可有效减少劳动力,提高播种质量。每亩种子2公斤。

4、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黄芪幼苗出苗后,要及时间苗,避免拥挤、互相遮荫、争肥水。间苗时,除去拥挤苗、块状苗、瘦苗。苗高10-12厘米时定苗。穴播时,每穴留2-3株壮苗。条播时,每隔10-12厘米留1株壮苗。定苗时,如有缺苗,可移栽大苗,补苗。补苗宜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或傍晚进行,定植后浇水。

2、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草苗出苗后常并生。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造成草荒,所以要及时除草。除草工作应与中耕结合起来。中耕可以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湿的作用。大雨或久雨后,中耕还起到驱湿除涝的作用。第一次中耕在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在苗高后进行。中耕深度一般按照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间深的原则进行,以免伤苗、埋苗。伤根,不留草。第二年以后的四月、六月、九月各栽培一次。根据山东省菏泽市儒康中药研究所的种植经验,结合“间隙”标准化生产要求,在杂草较多的幼苗期,可以使用黄芪专用除草剂将其杀死。一次(除草剂每年只能使用一次)。基本保证田间无杂草。

3、肥水管理:为了满足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要,提高产量,在生长第一年和第二年,除草、追肥与中耕相结合,每年两次。第一次追肥与第二次中耕除草相结合。每亩将堆肥1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铵10公斤混合,施于行间沟内,施后覆土。第二次,冬季苗干后,每亩添加农家肥2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饼肥150公斤,拌匀,施于田间。施药后要耕耘土壤,防止结冰。黄芪在苗期耗水量很少。为了促进根部穿透,增加根长,提高黄芪产量,播种时水分充足时不需浇水。若底部水分不足且天气干燥,可采用小水或隔行灌,切勿大水漫灌。出菇成熟期,如遇高温干旱,应及时灌溉,促进种子正常成熟,降低板结率,提高种子品质。雨季土壤湿度过大,会引起根部腐烂。容易积水的土地要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于根系正常生长。

标签:
  • 怎样种植
  •  
  • 种植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