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方法简介


茯苓是一种兼性寄生真菌。是我国名贵、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它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本文介绍茯苓种植技术及栽培管理方法,供朋友们参考。

一、选地与整地

种植地点宜为东、南、西排水良好的100250度山坡。最好的土壤是沙土。粘土和砾石土不宜种植和连作。

深挖并清除碎片。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要使用杀白蚁剂对土壤进行消毒。接种茯苓前10天再次耕地,打碎土壤,彻底清除杂物。

二、备料

茯苓的生长依赖于松树的养分。因此,茯苓的栽培材料宜采用松树。从生产上来说,主要分为干材栽培和树桩栽培两种。

1. 干木切片的制备

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松树,将其砍倒(或砍伐木材后留下的头尾),剪掉部分树枝,留下树尾的叶子,用铲子根据树干大小,铲去45面树皮。 (建议铲到木质部)。铲子表面之间应留有4 至5 条两指宽的树皮。从上到下不应有任何中断。剩下的树皮称为铅(俗称“挡筋”)。

1015天后,当树干干燥至出现裂纹时,锯成7080厘米长的节段,堆成“井”字形,堆放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木堆上铺上稻草,木堆周围开排水沟,地上撒有白蚁灭杀剂。

2. 树桩准备

秋冬砍松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树皮不得脱落,木材不得被昆虫、蚂蚁侵蚀和腐烂。清除周围的杂草和表土,剪掉树枝,挖约0.8米深,使树桩和树根暴露在土壤中。

然后铲掉树桩上四边的树皮,留下四根两指宽的脉络。最多留4至6根树根露出地面,并剪掉剩余的树根。

将树桩周围1米范围内的土壤挖至40厘米以上深度,清除杂草根和石块,使树桩主根和侧根露出地面。剪掉直径小于3厘米的枝根,防止细菌传播。

树根三面的树皮要除去,每面留有手指粗的脉线,留根长11.5米。在树桩根部周围撒上防白蚁粉,盖上一层薄土,然后接种细菌。

接种后,矮化树桩覆土47厘米厚,堆成包子状。高树桩接种后,将土壤堆至接种菌处上方47厘米,树桩顶部露出地面。周围应挖排水沟,并在沟两侧撒一圈防白蚁粉。

三、接种

疫苗接种分春季和秋季。春耕从清明节到立夏进行。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较早,清明前后接种较为适宜;在某些地区,立夏前后适合接种疫苗。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因此立秋前后即可接种茯苓。

接种前,在维护良好的种植地沿坡开一个地窖。地窖深20厘米,宽40-50厘米。长度取决于该部分的长度。将窖底稍微平整,撒上白蚁剂并与土壤拌匀,然后将木段沿斜坡放入窖内。

接种细菌时,先放入两段木料,用尖刀在两段木料的上半部分新切一个150厘米10厘米的开口,用镊子取出带有菌丝体的松木段将其放在瓶中,并将其压平放在两段木头之间的新开口处,用松木片或松叶盖住,再在上面放另一段木头(如果两段木头之间有第三段木头,则不放置第三段木头)木段重量超过20公斤),并覆盖10至15厘米的土壤。

接种新鲜茯苓片,在木片上端切几处,将新鲜茯苓片贴在上面,轻轻揉搓,然后用手压紧,盖上土。接种树桩时,在树桩上切开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新鲜茯苓片分别接种到树桩新口内,盖上松木片、松叶,盖上15 17厘米的土壤。覆盖面应堆成龟背状。

四、田间管理

接种后应及时检查茯苓生长情况。如发现细菌污染,应及时清理并重新接种,防止人畜进入种植区践踏。应及时除草、排水,防止淹水。如发现缺水,应及时浇水、培土。

由于茯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冬季要抓好选材和管理两个方面。根据当地气温,及时盖上塑料薄膜,防止茯苓受冻。

生产中茯苓腐烂病的防治比较困难。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消毒并保持清洁。一旦发现腐烂现象,必须及时清理,防止周围木段感染。白蚁往往会吃掉木头的部分,情况严重时,松木常常会被毁坏。一旦发现空洞,必须彻底清除,否则很容易导致产量下降。

五、采收与加工

茯苓在接种后60天开始形成。随着茯苓的膨胀,土壤中就会出现裂缝。这时要及时给茯苓盖上薄土。 9个月后即可采收。挖的时候,挑大的,留下小的。采收时,用刀将茯苓切开。不要损坏树皮和木头上的树皮。盖上土,4到5个月后即可恢复原状。挖一批。

如果木质呈白色和黄色,茯苓就能继续生长。收获后,将木材埋入土壤中,继续种植下一批。如果木材全部变黑或腐烂,则需要更换木材并重新接种。直径20厘米以上的树桩可收获鲜灵7.5公斤左右,可采收2年。

将新鲜茯苓堆放在室内,用稻草盖紧“发汗”5至6天,然后摊开晾干1至2天。然后用稻草盖紧,堆放5至6天。然后去皮,放入蒸锅蒸至半透明,或加水煮至半透明(煮时换水3至4次,水变黑时换水)。

取出,用锋利的刀切成4厘米4厘米0.5厘米的方块。然后将白色和红色的碎片分别放在竹席或竹筛上,盖上一张白纸,在阳光下晒至完全干燥。注意经常转动。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切勿用明火烘烤,以免冒烟使茯苓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标签:
  • 种植技巧
  •  
  • 种植方式
  • 更多栏目最新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