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相同的棉花品种,甚至种植相同的棉花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中,不同村组、不同农户的产量表现往往有很大差异。分析原因,密度布局是否合理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一。
棉花的种植密度常因选种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我国90%以上的棉花主产区使用常规棉种,种植密度为每亩棉田3000至4000株。后来,随着营养钵苗移栽技术的加速应用和杂交棉新品种的推广推广,棉花种植密度逐渐下降。但由于每个农户的种植方式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棉田的密度布局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亩产13001500株棉花,有的亩产18002000株。有的宽窄行栽,行密,有的宽行等距栽。有的生态效果非常好,棉花产量高且稳,品质优良。有的生态效应较差,导致棉花减产、品质堪忧。
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种植杂交棉,特别是杂交抗虫棉,如果种植方法不合理、密度过高,往往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移栽棉花时劳动力成本增加。尤其是棉田。对于面积较大的农民来说是非常不经济的。二是化肥农药投入过大。三是田间操作管理不方便,不利于耕地培土。遇到大风时,很容易造成棉株倒伏。四是棉花常易出现过早封闭现象,棉田遮荫,通风透光不良,造成花芽大量脱落,影响棉花早期生长。五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持续高温多雨天气,棉腐病、桃树损失极其严重。
因此,要实现优良棉花品种的优质高产,必须为棉花生长发育创造合理的生存空间,使棉株的上、中、下部布局合理,既充分发挥了单株的个体优势,又体现了棉花的群体规模。影响。技术操作中应掌握以下几点。
种植方式改革,提倡麦麦种植,即在箱体中部播种小麦、油菜籽或蚕豆,在箱体两侧播种各种行棉花。箱体宽度应为2米,最大不超过2.4米。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田间管理、通风透光、排水灌溉、降低地下水位,甚至利于桃树种植。
合理安排每亩密度,肥力良好的杂交棉田约1300块,肥力中等的杂交棉田约1500块。常规肥力好的棉田有15001600株,中等肥力的棉田有17001800株,肥力差的棉田有2000株左右。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杂交棉平均行距不应小于1米,株距要灵活控制。
要塑造理想的株形,高产棉田要有充足的肥料和水。如果管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旺盛的生长。想要棉花稳定生长,必须时刻注意塑造株型。可以用延迟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一般效果较好的调节剂是甲哌洛芬和美罗平。现蕾期每亩用1克或4毫升,打顶后每亩用45克或1620毫升。应少量多次,前轻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