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晚蚕蛾(《日化子本草》)。
功效
滋补肝肾,壮阳敛精。治阳痿、遗精、白浊、尿血、创伤、溃疡、烧伤。
《别录》:‘主益精气,固阴,止精。 '
《日化子本草》:‘能壮阳,止精,尿血,温水。治风雨,金疮,冻疮,汤火疮,消疮疤。 '
作用
1. 抑制DNA合成。从蚕蛾成虫体液中分离出的一种肽可以抑制人和动物T细胞的DNA合成。 2、促进免疫功能,激活人体补体旁路途径,降低人体血液HC50。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或散。外用:研末撒或捣敷。
成分
蚕蛾含有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约有20种,但不含-氨基异丁酸、脯氨酸和胱氨酸,只有雌蛾有鸟氨酸。还含有脂肪油。据报道,雄蛾的脂肪油具有与蚕蛹油非常相似的性质。从蛾翅中分离出三种荧光物质。主要的一种是青色荧光物质。它是蝶呤的一种,名为荧光青色。据说与鱼类组织中的荧光青色是同一种物质。蛾类还含有细胞色素C,与脊椎动物、酵母等中的细胞色素C相同。从一公斤新羽化的蚕蛾中,可分离出70毫克细胞色素C晶体。蚕蛾(及蚕蛹)中含有变态激素-肌松和-肌松,其中最主要的是-肌松。
雌蛾有性引诱腺,其中含有吸引雄蛾的物质。它们曾经被称为性引诱色素,它们都是荧光色素,遇光就会分解。蚕蛾含维生素B12,每1000只蛾含维生素B12 17毫克(蛹含36毫克,蚕含75毫克)。还含有烟酸。新出现的飞蛾每天在尿液中排出7.2微克烟酸。
炮制
《药对》:‘入药炒,去翅、腿。 '
性味
咸,温。
《别录》:‘性辛,有小毒。 '
《药对》:‘性温,无毒。 '
《千金食疗》:‘味咸,温,有小毒。 '
宜忌
《本草纲目》:‘阴虚有火者宜忌。 '
归经
入肝、肾经。 《本草纲目》:‘入肾。 ’《亚德梓药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本草求真》:‘入生命之门。 '
加工采集
夏季,取雄蚕蛾,用开水烫死,晒干。
植物形态
雄蛾和雌蛾均覆盖有白色鳞片。体长1.6~2.3厘米。翼展3.9~4.3厘米。头很小。复眼一对,黑色,半圆形。口器退化,下唇一定很小。一对触角,羽毛状,基部粗,末端逐渐细。雌蛾的触角是灰色的,较短;雄性是黑色的,比雌性长。前胸段与中胸段吻合,有2对翅,均被白色鳞片;前翅位于中胸,三角形,较大,有3条明暗横纹;后翅生于后胸,较小而略呈圆形,有2条深色平行线。 3 对。跗节有5节,有一对深棕色的爪,爪上有海绵状的毛。雌蛾腹部肥胖,末端钝;雄性腹部狭窄,末端略尖。幼虫是蚕。呈圆柱形,灰白色,有深色斑纹,通体有稀疏的黄棕色短毛。除头部外,由13个环节组成。头部小而坚硬,有单眼、触角、嘴唇、下颌和吐丝管。前3节是胸部,后10节是腹部;前胸段很小,两侧有椭圆形气门,中、后胸段增大,表面有皱纹。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正确的。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尾角。体内有丝腺,能分泌丝,纺丝结茧。幼虫以桑叶为食,5龄后结茧;它们逐渐化蛹并变成飞蛾。蚕一年发生一次、两次、四次,故称为一期蚕、二期蚕、四期蚕等。因发生时间不同,又分为一期蚕、二期蚕、四期蚕等。春蚕、夏蚕、秋蚕等。该虫的死幼虫(白蚕)、幼虫蜕皮(蚕蜕)、蛹(蚕蛹)、卵(原蚕卵)、卵壳(蚕纸)、茧壳(蚕茧)、幼虫粪便(原蚕蜕、蚕粪)也有药用,各有各篇详述。
栖息地分布:分布极广。它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饲养。
药用部位
是家蚕蛾(Bombyxidae 昆虫)的雄性全息蛾。
来自何书
“别鹿”
常见药方
治阳痿:取生蚕蛾(未连)一升,阴干,去头、足、毛羽。终日白蜜丸如五子。晚上躺下时服用一粒药。 (《千金药方》)
治遗精白浊: 将晚蚕蛾烤熟,去翅、足。最后是饭团、大绿豆。每次服四十丸,淡盐汤服。 (“大纲”)
治血淋,脐、腹、阴茎涩痛;晚蚕蛾,研末。每次吃饭前加两钱热酒。 (《圣惠芳》)
治诸刀斧伤,止血生肌:将晚蚕蛾研末,拌匀,裹以丝。 (《生津方》天蛾散)
止血止痛生肌:当归、白芷、当归、陈石灰等分。研磨成细粉并涂抹。 (《救人秘诀》蚕粉)
治玉枕疮,枕骨上呈痈肿,折断后如筷子头:室韦、原蚕蛾(炒)。将二味等分,捣成粉,干膏。 (《盛济总录》石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