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络的简介
【通用名称】丝瓜络
【别称】丝瓜络(《本草再续》)
【异名】丝瓜网(《医林汇编》)、丝瓜壳(《本草分类》)、瓜网、柳絮瓤(《广州植物志》)、田螺仙(《药材汇编》)、丝瓜筋(《江苏》) 《本草》)、丝瓜浆(《河北药材》)、前楼(《湖南药材》)。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的老果或广东丝瓜的枯老果的网状纤维。 “丝瓜”文章的详细植物形态。
【采收】秋季采摘老果,搓去果皮、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果肉腐烂,取出洗净。取出种子,在阳光下晒干,称为“丝瓜”。广东丝瓜收获时不去皮、不去籽,称为“丝瓜布”。
【药材】丝瓜呈长圆柱形或长棱形,稍弯曲,两端细。长约25至60厘米,中径约6至8厘米。表面呈白色或黄白色,整个体系是由多层丝状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其体轻但质坚,不易折断。横截面显示子房的3 个室,形成3 个大腔,里面有一些剩余的黑色种子。无气,味淡,筋细,质地坚韧。以白色、无皮的为佳。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但以浙江、江苏所产质量最好。 丝瓜布呈长筒状,一端有坚韧的果柄。果皮灰黄色,有10条纵棱,果皮脆。其余与丝瓜类似。主产于广东。
【化学成分】丝瓜含木聚糖和纤维素,还可能含有甘露聚糖、半乳聚糖、木质素等。
【准备】丝瓜:洗净,晾干,切段。炒丝瓜:将丝瓜切成小段,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丝瓜炭:将丝瓜切成小段,放入锅中(盛满为宜),盖上同样大小的锅,用黄泥封住两锅的接缝处,然后小火慢炖约45小时即可关火(一般在锅底垫白纸,当纸变成棕色时即为锻透),冷却后取出。
【性味】甘、平。 《本草纲目》:‘味甘,性寒。 ’ 《南宁药物志》:‘味甘、平,无毒。 '
丝瓜络的功效与作用
通经活络,清热化痰。可用于治疗胸胁疼痛、腹痛、腰痛、睾丸肿痛、肺热痰咳、妇女闭经、乳汁不通、痈肿、痔疮。木炭:可以止血。治便血、出血。 《医林传要》:‘凉血渗血,疏通经络,解痘毒。 《本草纲目》:“通经,和脉,化痰,行气。” 《本草分类》:“治乳房肿痛,与酒同服,为火药。”将其研成粉末,与香油混合,敷于烫伤处。 ’ 《现代实用中药》:‘泄乳,生疮疮。治痈无节制。内服如黑热病,可治肠出血、痢疾、崩漏、睾丸炎肿、痔疮出血等。 '《陆川本草》:'凉血解毒,利尿除湿。主治肺热痹咳,热病谵语,心热烦躁,手足抽搐。 '
丝瓜络的用法用量
内服:汤剂,1.53元;或烧成粉末。外用:研末敷用。
丝瓜络的炮制
丝瓜:洗净,晒干,切段。炒丝瓜:将丝瓜切成小段,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丝瓜炭:将丝瓜切成小段,放入锅中(盛满为宜),盖上同样大小的锅,用黄泥封住两锅的接缝处,然后小火慢炖约45小时即可关火(一般在锅底垫白纸,当纸变成棕色时即为锻透),冷却后取出。
拓展阅读:丝瓜络的性味
甘,平。 《本草纲目》:‘味甘,性寒。 ’ 《南宁药物志》:‘味甘、平,无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