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经验鉴别法及其发展


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满足药品商品交换的需要,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药品鉴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们根据药材的颜色、气味等特征,用直观、简单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现在多称为经验辨识法(或形式辨识法)。该方法简单、实用,且基本符合科学原理。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中药材泛指可供药用的原料。古代中药材的鉴别,主要是根据其药用部位(往往无法看到整体)来判断真伪。因此,人们不得不利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来鉴别药材。就这样,一套丰富多彩的鉴定方法逐渐形成。概括起来,可分为尝、看、闻、试等方法。

味觉:“神农尝百草之味,尝泉之甘苦”的传说(《淮南子修武训》)反映了古人很早就通过口腔味觉来认识药物。我国最古老的医方《五十二病方》记载“毒堇叶味苦,味苦”。最早的医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五味后来演变为药性理论的组成部分,但其最初起源于口尝药。 《本经》中记载的甘草、苦参、五味子、细辛等药物的名称,反映了这些药物的“味”特征。例如,从外观上(尤其是片状)很难区分当归和独活,但当归味道先苦辛后微甜,而独活则先苦辛后辣。

通过口腔味道还可以感受到药物的其他一些特性,如咀嚼薄荷的清凉感、木瓜的涩味、花椒的麻感等。梁代陶弘景说:“舐(龙骨)而触舌者为善”,也属于广义味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尝味的方法来判断某些药材(如半夏、附子等)是否符合炮制要求。

看:观察比较是鉴别药品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古人最早掌握药材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如秦汉以前使用的人参(形似人形)、牛膝(茎节膨大如牛膝)等药物,因其形状相似而得名。黄芩、白蝌蚪、雄黄、紫草、朱砂表现药色。药名“水星”突出了形色两方面的特点。以相似形状作为名称的药材例子还有很多,如马尾当归、马蹄决明、鸡骨常山(陶红景)、剑脊黑芽、紫油厚朴(寇宗溪);腌南瓜天麻、鸡脚黄连(“像鹰”)。 《鸡爪形》——李时珍);此外,胡芦巴、绵芪、蚕羌、升麻、大黄、花皮等药物,都是根据药物的形状和颜色而定。

随着药品数量的增加,外观相似(或假冒)的药品也在增加。人们对药物的观察越来越由表及里、由粗到细。不仅更加细致地关注药材的表面特征(各种纹理形态、突起、裂纹、疤痕、附属物等),而且深入到药材的内部,关注质地(光滑、粗糙、颗粒状) 、角质状、粉状、油状等)和结构(维管束排列、油室分布等)。 《名医》云:“方吉,如车辐”,指的是其横截面的木质部射线的形状。后人在鉴定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术语,形象生动,易于记忆。如朱砂点(油室)、金晶玉兰(浅棕色形成层环纹和灰白色皮肤)、星点(异形维管束等),还有轮纹、菊花心等。

闻:某些药材的特殊气味可以帮助识别。 《本经》中提到的木香和麝香香,都是以其香气命名的。白姜依依就是利用气味法鉴别药材的典型例子。近代白姜的混合产品很多。进行本草研究时,《芪如白姜》是重要的依据。结合植物形态描述,确认古代药用绒毛指的是败酱草。古代本草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如“白苔树皮之气,如羊肉”(陶弘景),徐长卿“有臭味”(《唐本草》)等。将药材燃烧,然后闻气味。由于药品的气味是由多种挥发性物质产生的,因此伪造难度较大。对于有经验的鉴别者来说,气味法更为可靠。

测试:使用简单的测试来测试药物。最常用的是水和火的帮助。

水试——观察水中药物的各种现象。例如颜色的变化:汉代《淮南子》对梣(秦)皮的注释:“泡水呈绿色”。陶弘景也云:“遇水浸,色不褪,微绿”; 《唐本草》日:“水渍变蓝”描述其在水中出现蓝绿色荧光现象。这一特征至今仍是鉴别正宗秦皮的重要依据。又如,通过观察比重的差异来判断药材的品质:《雷公炮制论》中以沉水的沉香为最优先(现代科学证明,沉香沉水的挥发油比例在水中大于1)的,其次是半沉的。 《日化子本草》用类似的方法来鉴别地黄的品质:“活人泡水,浮者名田黄,半浮半沉者名仁黄,沉者名仁黄”。名熟地黄,沉者强度最佳,半沉者次之,浮者次之,越差。”此外,还可以观察试水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和变化。例如,《宋州本草》中记载的鉴别熊胆的方法是:“取小米数粒,放入滴水中,若一线不散,则为真”。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使用。火试验——用火来燃烧和锻造药材,并观察由此产生的现象以帮助识别。早在《本经》中就有“朱砂能化汞”的记载。火锻可将朱砂(HgS)还原为汞。观察火锻所产生的金石的各种变化,是古人在长期的冶炼和炼丹实践中所感悟到的。许多矿物药都采用这种方法。除了观察产品外,还要充分注意火产生的颜色、声音和气味。陶弘景记载的鉴别真硝石(KNO3)的方法是“用力燃烧,会升起紫绿色的烟”。这与现在火焰分析法的原理不谋而合,成为后世区分硝石与芒硝(Na2So410H2O)的依据。 《唐本草》指出,确实琥珀用火燃烧时,闻起来会“有松感”。宋代寇宗羲在区分枫香、松香、乳香时,也指出“尤以烧而见真伪”,即闻所产生的气味。清末郑天言的《假药条鉴别》以“炭火上冒出一点香”来鉴定麝香,真者如燃烧的人发,质地爆裂,有一股奇异的香味溢出;假的不但没有香味,而且质感如灰。”经火考验的例子,不胜枚举。

除水火试验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一般都是利用药材的某种突出特性。例如“磁召铁”(《吕氏春秋》),琥珀拾芥(《雷公炮制论》云:琥珀“如血色,若熟之,抹于布,你就能吸收芥菜籽”,这说明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它了。据观察,琥珀可以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吸引力,用于辅助识别),牛黄可以渗透指甲(陶红景云说,牛黄“民间多为假货,极为相似,唯磨爪指甲,舔而不脱,方能成真”)。包括用手触摸药品、感受药品的表面性质、敲击药品、听其声音判断质量、将药品敲碎、观察是否有灰尘飞出、感觉坚韧程度等。还可以观察鲜药中是否有特殊颜色的汁液。流出等

众多鉴别中药材的经验,大多散见于历代本草书中,内容极为丰富。下面简要描述该选择。

大约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就提出了“药源于土,其道或新”的问题。从记载的药名可以推断,当时已经有了主要的鉴别方法(见前述方法)。后来的《名医》突出记载了产地和生长环境,并略增加了对药物形态的描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神农本草》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药物的起源和鉴定的资料和经验。并指出当时存在严重的药品混乱现象。刘松雷的《雷公炮制论》中有许多关于判断药材品质的记载。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药理学正在迅速发展。咸庆四年(659年)编撰的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在辨药方面比陶弘景前进了一大步。同时还有与草药齐头并进的药用图片,对于鉴别药品很有帮助。这些药图虽已失传,但这种做法却被后人所仿效。唐代注重药材道地。 《千金一方》(681)“药出州”一节列出了133个州所产的519种药物。 《新本草》中还载有很多鉴别道地药材的经验。唐代高僧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但仍能通过闻、尝、听、触来辨别药材,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日本。可见,唐代对药材的实证鉴定已达到较高水平。

基于唐代药理学,宋代中药材品种日趋复杂。政府设立“药材采购研究所”,对药材进行鉴定,“杜绝假冒伪劣之害”。宋代本草对药物鉴定的最大贡献是贾友的《本草图解》。本书成书时,政府命令各县绘制并解释所生产的药物并报告。对于外国药品,贸易商还被要求提供样本和来源。该书现已失传,其主要内容保存在后世本草书中,成为鉴定古药的重要依据。其药图名称多以州、县命名,反映出正宗药材十分繁荣。宋代著名药理学家寇宗实注重实用性,着有《本草纲目》,其中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药材的经验鉴别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 《本草精要》所列的苗、用法、色、味、香项下记载了大量的鉴别知识。明初陈嘉末《本草孟全》中“辨真假”一节中,列举了“古时灰云散至死龙骨,苜蓿根被称为黄芪”。书中除265幅原植物图片外,还有28幅药材图片,部分图片还展示了剖面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的药物是古代本草中最多的(1892种),也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李仲礼的《本草原》(1612年)中,药材鉴定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书中379幅药材图片中,绝大多数是药材素描,简洁生动,还有不同产地、品种的药材对比图。由于本书总结了明代以前的经验和鉴定,有人称其为“我国最早的生药本草著作”。

到了清代,药材的实证鉴别知识已经比较普及,很多本草书籍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药材的鉴别。但除了具体经验的不断增加以及药物的形、色、香、药理的结合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发明。这一时期,赵学民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吴其军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了许多民间草药,后者的植物图片相当真实可靠。郑天言清末民初所著的《辨伪药材论》,堪称一部鉴别假药材的专着。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药材的鉴定一直停留在经验阶段。方法上一直没有新的突破,比如“观看”(观察)的方法,一直局限于肉眼的范围。对于药物的精细结构无能为力。这限制了识别的准确性和范围(例如药粉无法识别)。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显微鉴别和理化分析,使中药的传统鉴别从经验推进到实验,并扩大了鉴别范围(如中成药)。本世纪以来,我国众多药学工作者在中药材商业调查、品种审定、理化分析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解放后,中药鉴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1957年,中央卫生部发出通知,编写中医手册。短短几年时间,成绩斐然。 《中药手册》“1”在“性状鉴别”方面大量借鉴了老药师的鉴定经验,《药材资料汇编》对药材的产销、规格等都有特别详细的记载。材料。四川、甘肃、河北、浙江、江苏、江西、黑龙江、辽宁、安徽、山东、河南、广西、湖南等省都编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药材手册或中药志,其中不少是根据在实际调查中。从第一手经验中获得的识别信息。

解放前后出版的各种《生药学》,以及解放后出版的《中药学》、《药材学》,都注重我国传统药材鉴定经验的作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和完善。 1974年编写的全国统一大学教材《中药鉴定》将传统的药材经验鉴定与原植物(动物、矿物)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法相结合。中药鉴定在理论上也不断改进和完善。综上所述,解放后我国中药鉴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由于经验鉴别法简单易行,仍被广大药学工作者普遍采用。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祖国医学的这部分宝贵遗产,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郑金生)

参考

1马于堆汉墓帛书整理组编:《五十二药方》,68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

2唐代苏敬等着,日本冈熙编:《重编本草》,219页,学术图书出版会,1978年。

3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上),342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

4卫生部药品管理局:《中药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

5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药材公司:《药材资料汇编》,科学技术卫生出版社,1959年。

标签:
  • 药材鉴别经验
  •  
  • 怎样药材鉴别
  • 更多栏目最新
    辨清野山参
    辨清野山参
    野山参是地球第三纪的孑遗物种,对于保存种源基因具有极其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