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菊原名徽菊,因其优良的品质被中国药典誉为“菊花之冠”、“国宝”。它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多种药用保健功能。能镇静中枢神经,增强毛细血管的抗炎能力,抑制多种细菌、病毒的活动。长期饮用可避暑除烦,平五脏腑,排毒强身,明目醒脑,益智延年,预防多种疾病。它有广泛的用途。可加工入药,制成菊花晶、菊花酒,或晒干的菊花可直接冲泡饮用。有的还用干菊花泡水洗澡或作枕头保健。近年来,我市还开发了贡菊茶、双菊茶、贝壳吐珠等茶菊系列饮品。贡菊产品享誉国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贡菊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为进一步扩大贡菊的栽培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现将贡菊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介绍如下: 一、主要习性及形态特征贡菊为多年生植物。对阳光敏感且耐短日照的草本植物。如果每天少于10小时的短日照刺激,植物很容易发芽和开花。它喜光,忌阴。光照不足会导致植物发育不良和开花减少。贡菊性喜通风、凉爽,最适宜生长在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但耐湿能力较弱,土壤排水不良,湿度过大会导致生长不良,甚至根部腐烂死亡。如果太干燥,则枝条少,生长缓慢。尤其是花期缺水,叶片变小,花朵数量减少,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贡菊性喜温暖,但也比较耐寒。其根在地下越冬,能耐-10-15的低温。花卉可以承受轻微的霜冻,但严重的霜冻会显着降低产量和质量。贡菊的枝条很脆弱,自然生长时很容易被风吹倒或折断。一般株高60-100厘米。根系水平分布于表土层,根茎分生不定芽,花生于枝端或叶腋。花是白色的,是花瓣扁平的小菊花。 2、选址、整地、施足底肥。菊花地应选在地势平坦、无污染源、未曾种植过菊花的地方。我市适宜种植贡菊的范围广泛。可种植于平坦的山丘、缓坡地块,也可种植于茶桑园、粮油耕地的间隙。但选址必须根据公州人的习惯,趋利避害。要求遮风避日、土壤肥沃、排水、浇水方便。避免种植在阴凉的地块、容易积水的硬化和粘重的土壤以及多风的地区。低洼积水地块和易受冻害的低谷地块也不宜使用。大雾地区影响采收和烘烤质量,易发生病害,不利于优质菊花的生产。连作菊花病害严重,产量不佳,最好实行轮作。种植菊花,最好冬季深耕(25厘米),春季翻耕,施足底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每亩施栅栏肥、堆肥等有机肥10001500公斤,磷肥50公斤,饼肥100公斤左右。在平地上起垄,挖排水沟。垄距30-40厘米,垄宽70-80厘米。山区排水较好,无需筑坎。 3、培育壮苗。不能栽培的菊花,生长势弱,花朵小。公树必须耕耘才能长出壮苗。对于贡菊苗的繁殖,生产上常用分株繁殖方法。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菊花植株高大、分枝多、花朵多、花朵较大。 (1)分株繁殖法:菊花采收后,将菊花的老茎全部剪去地里,将健壮的植株根部留在土中。或者挖出根部,埋在选定的一块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松土、施冬肥,并注意病虫害防治,以利于菊苗健康生长。当幼苗高5-8英寸时,即可分株移栽。
(2)扦插繁殖法为了提高菊花的繁殖速度,贡菊还可以采用扦插育苗的方法进行繁殖。方法是:每年4月至6月,从老株萌发的新枝或分株上剪下长度10厘米左右的部分。分支有2-4个节点。下切口对着花蕾斜切或平切。叶子的下半部分被去除。上部大叶子的一半被剪掉。将大约一半的树枝插入苗床土壤中。每株植物相距10厘米。彻底浇水并提供部分遮荫。每天早晨露水干后,喷适量的水,但不要太多。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生根发芽。此后每隔3-5天施一次新鲜粪水促苗,1个月即可移栽。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菊花苗花朵大。另外,气候潮湿时,可用粗壮的枝条直接在田间剪苗。 4、适时移栽:分株繁殖。 4月中下旬分株移栽。最好选择无病虫害、苗长7-8英寸的壮苗。育苗时应注意天气变化,选择时间。适应雨后阴天移栽,成活率高。土壤干燥,不宜在晴天烈日下移栽。每亩栽植3000-4000株,行距4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1-2株。采用合理配置的宽窄行种植,有利于菊园生育后期的通风透光,有利于田间作业。移栽时可将苗顶除去,以促进苗木和枝条生长缓慢。当土壤不够湿润、雨水少时,移栽时必须浇根水。若苗少,可稀疏种植,然后分层,增加密度。可重复压条,直至苗数足够。 5、打顶和修剪为了促进分枝,增加开花数量,使主干坚固,减少倒伏,提高产量和品质,菊花必须进行打顶和修剪3-4次。第一次选择5月中旬晴天,基部留5厘米左右,将上部全部剪掉。注意晴天修剪。修剪后,植物会产生5-6个新枝。第二次摘心应在6月中旬左右新枝长至6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打顶后,植株将长出11-12个新枝。第三次打顶是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生长旺盛的植株可打顶四次,但打顶工作必须在7月底前完成。打顶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分枝过多,植株不健壮,花头稀疏,产量和品质下降。如果不修剪或只修剪一次,就会导致枝条太少,花朵数量也会减少。打顶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而定,适时适量。另外,应及时剪除过于茂密的枝条和过细的枝条,改善营养、通风和透光条件,促进开花更多、更大。在病毒发生的地区,必须首先清除患病菌株,以避免通过剪指甲传播。 6、中耕、除草、培土贡菊生长期间要勤锄耕,即采用人工除草,以达到除草、松土的目的。一般中耕除草4-5次,即5月上旬1次、6月上旬1次、8月上旬1次、9月上旬1次。据了解,中耕前期应浅,后期深,以免损伤菊花根部。后期中耕除草时,每次都要筑土堵根或架设支架,保护根系,防止倒伏。 7月不宜栽培,但可割草覆盖,防止水分蒸发,防除杂草。 7、肥水管理及护养,防止倒伏。菊花的生长和开花需要大量的肥料。根据菊花的生长需要,及时增施肥料。施肥通常在除草后进行。 5-7月追施农家肥3-5次,以促苗壮树。 8月底至9月初,适当增施磷、钾肥(每亩100-150公斤,可选配0.5%尿素),追施下一遍人畜粪便(每亩1000公斤)促进花芽分化。 10月份,菊花需肥量较大。适当多施氮肥。可施饼肥、人畜粪便及少量尿素,促进孕芽开花。花芽形成后,可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或天元液肥进行叶面喷施。夏秋干旱,对菊花的生长发育不利。如遇天气干燥,需及时浇水,防止干旱。用猪、牛粪覆盖菊花根部表土也起到防旱作用。雨季要注意清沟排水,防止菊花积水烂根。
菊花在生长后期由于风雨的影响,容易倒伏。防止倒伏,除培土、生根、摘心等外,在花芽基本形成后,还须用竹串等作为支撑物,支撑、绑住枝条。直立的支撑物应在下午叶尖枯萎时进行,以防止树枝折断。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旱、防涝,减少杂草,提高菊花的产量和品质。八、病虫害防治(一)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危害菊花的病害有多种,其中主要病害症状有:白粉病(霜霉病),该病为害菊花叶,叶柄和嫩枝。患病部位似乎撒有一层白色粉末,即分生孢子和菌丝。病叶常扭曲变形,严重病株花蕾不能正常开放,停止生长,甚至全株死亡; 褐斑病(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变为紫褐色至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贯整个叶片,病叶枯死变黑,不脱落。病株从下部叶片向上至全株死亡; 菌核腐病(白蚕)主要为害茎部。一般来说,它首先发生在土壤表面的茎基部。病斑柔软腐烂,潮湿时出现白色菌丝。当病斑环绕茎部时,叶子和黄花下垂枯萎,最后全株枯萎。病茎内有鼠粪样菌核。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入秋后彻底清除枯枝、枯叶,及时清除病株、病叶,一并烧毁; 加强土壤、肥水管理、打顶、修剪等,注意选择健壮苗木,种植合理密,不可过密。保持菊园内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4-10月发病期间,轮流使用有效药剂防治,如:1:1:200倍波尔多液、20%芬西林3000倍液、70%乙基磷铅锰锌500倍液溶液,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70%可杀灭1000倍液,40%菌核1000倍液,还有百菌清、氯芬酸钠、灭菌灵威、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喷雾次数确定根据情况。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蛴螬为金龟子幼虫,为害菊花地下幼根和花蕾。浇注1000倍辛硫磷溶液即可控制。 菊蚜、叶蝉、椿象主要以刺吸危害叶片和嫩枝。可用虫啉(吡虫啉)、好年动、喜庆灵、快杀灵、大红辰、乐果等药剂防治。 卷叶蛾,因卷叶而为害叶片,可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敌菊酯等农药防治。防治菊花病虫害,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菊花采收前20天至菊花采收期间禁止使用农药,防止农药污染菊花。 9. 及时采收和加工公州在立冬前后采收。采收标准是花瓣平直,雄蕊展开60-70%,花色内外白色。鲜花必须在露水干后的晴天采摘,并稍微除去花茎,以保持花朵完整。大雨大雾、露水未干时不宜采收,否则会降低花卉品质。采摘下来的花必须薄薄地摊开,放在竹盖上,以免因发热而变红,引起变质或发霉。贡菊的加工方法与其他菊花不同。其他地方的菊花都是蒸熟后晒干或直接晒干。然而,黄山贡菊是在烘干房里用木炭作为燃料烘干的。烘房内不通风,但有通风孔。炭火要盖上灰烬,不得有明火,温度要适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具体方法:将采集的鲜花放在簸箕上(鲜花数量适当,以看不到缝隙为宜,不宜太厚)。然后放入烘房进行第一轮烘烤。 (晴天采摘的干花需要烘烤2.5-3小时,烤花需要5.5-6小时。)此时干燥室的温度约为40-50(干燥室的温度为50-50)。上层木炭灰温度在80左右,达到花篮温度(53左右),土法测量时以手放在烤盘上不烫手为宜。
烘烤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火候和温度。如果温度太高,花就会被烧焦。如果温度过低,菊花就会变色,从而降低品质。当温度基本干燥且干燥90%左右时,转入第二轮。用老锅烘烤时,温度可低于新锅火力的三分之一,烘烤时间应比第一轮短。当花朵烤成大象色、萼片呈绿色时,将花朵从烤盘中取出,从烘房中取出,放在干燥通风处。用这种方法烤出来的花鲜艳洁白,品质好,价格高。